• 绵阳:勇担使命 走出军民融合新路子
    绵阳日报

    每4个城市人口中,就有1个科技人员;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蛰伏于西南腹地半个世纪的老军工基地绵阳,军民融合创新资源富集,军工科技资源“家底殷实”。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科技城”,绵阳从承担起建设使命的那一刻起,16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在探索军民融合之路上。

    一年紧跟一年,一步紧跟一步。绵阳紧盯军民深度融合的目标,从纵向到横向,从内涵到外延,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一次次被拓宽、丰富,军民融合发展的动力一次次被点燃、释放。

    打通创新转化“关节”

    唤醒“沉睡”科技资源

    创新,是植根于绵阳这座科技城血液中最宝贵的DNA,也是推动绵阳探索军民融合不断前进的车轮。

    市委、市政府深知,唯有变中求破,才能让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持续当“主力”唱“主角”。

    我市积极推动军技民用、民为军用、军民兼容,率先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证,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四种模式。

    仅去年,460余家涵盖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等300多个专业领域的“军转民”“民参军”企业,就取得1720亿元的销售成绩。军地双方合作已由松散到紧密,加法效应也上升为乘法效应。

    接下来,如何打通军工科技与民用产业之间“通道”,实现科技与市场的完美碰撞,则成为破题的另一关键。

    做好技术交易这桩“大买卖”——通过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院地共建军用技术再研发转化平台和民口参军对接平台,从而建成国内首个军民两用技术输出和成果转化基地。

    建好资源共享这个“大平台”——积极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研院所实验设施设备向民口开放,为军转民、民参军提供各项技术服务,结合“互联网+”,努力打造“西部一流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开辟技术转化这片“大市场”——全方位、多渠道地为成果转化提供便利,全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努力让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一子落而全盘活,创新转化平台爆发出了强劲作用力。

    截至去年,全市累计实施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4项,带动企业投入56.69亿元,实现产值352.97亿元、利税70.12亿元、出口创汇1.87亿美元;带动上下游实现产值472.2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26万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186份,同比增长16%,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67亿元,同比增长32.8%。

    打造“一核三区多园”

    全力释放企业潜能

    以军工起步、因科技闻名,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绵阳肩负着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探索经验的国家使命,砥砺前行。

    如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也成为了绵阳探索军民深度融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绵阳再一次交出了满意答卷:全力打造好“一核三区多园”的产业承载平台。

    于是,规划面积28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城大道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投用,中物院等军民融合产业园粗具规模,而国家核医学基地建设前期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一幅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军民融合画卷已然完成,而如何“上色渲染”更是不容忽视。

    顺势而进,我市还不断做强骨干企业,让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打主力”“唱主角”。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军民融合企业。

    坚持壮大产业集群,发挥四川省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联盟作用,加快推进核技术应用、空气动力、信息安全北斗导航、航空发动机等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同时,始终坚持立足科技城发展,抓好园区建设,加快推进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建设,建好磁性材料产业园、核技术应用产业园等10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抓好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构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创优金融服务

    为企业注入“活水”

    一直以来,全市上下,凝聚共识:插上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这对“金翅膀”,再小的企业也会获得振翅高飞的力量。

    于是,我市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通过政策支持、服务模式等变化,持续书写着科技与金融相生相伴、共舞共进的样板。

    用政策支持之变,撬动银行资金,给创新企业注入新活力。我市制定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办法》《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城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政策,建立了总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7000万元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撬动89亿元的银行信用贷款资金“输血”到314家创新主体,资金放大13倍。

    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我市前后共推出了“科创·税e贷”“专利权质押贷”和“央行科票通”等40余种科技金融信贷产品,提高了科技信贷服务水平。除此之外,还设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成立了2家科技支行和6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网,创新推出10个科技保险险种,降低投保科技企业的成本等。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将以往“撒花椒面”式的财政直接投入,变为整合市场资源的“药引子”,撬动银行、担保、创投机构合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乘数效应”。我市通过设立65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亿元的威盛创投基金和2.5亿元的长虹创投基金,引进风投、创投机构50多家,为80多家科技型企业引进风险资本20多亿元,推动28家企业在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挂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