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广西总队着力推动执勤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
科技创新磨利反恐“刀锋”
1.某新型装甲车一路穿沟壑、翻山岭、越滩涂,时而急速开进,时而静默待机,时而火力突袭……12月初,在武警广西总队一场反恐对抗演练中,刚刚列装的某新型装甲车一出场就表现抢眼。
“科技发展带来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实现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摘下新式“勇士头盔”,走进演练复盘会现场,总队直属支队一中队中队长陈远宏说,当务之急是抓好战技融合,充分挖掘高新科技装备的作战效能,积极探索换装转型新路。
曾多次参加反恐实战的总队直属支队一等功臣廖其炜对此体会更深。他说,以往执行任务,会有因侦察不准确不全面而导致任务失败的风险。自从有了无人侦察机、软管窥镜等新型装备后,执行执勤反恐任务如虎添翼。
“科技创新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战斗力实实在在的提升,更是能打胜仗的信心信念。”走下训练场,两次被提名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一等功的百色市支队德保县中队班长盛浩向记者展示了新配发的作战靴。这种作战靴重量比以往减轻了30%,有利于特战队员提升速度、加快反应。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点滴变化中,建成“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的目标清晰可见。
以往,总队执勤目标需要哨兵全时严阵以待,现在利用触屏遥感式平台等,电子哨兵、绿光追踪系统可以替代人力对目标进行全方位监控,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后,不仅派出兵力减少,而且哨兵的反应也更快、更准。
以往,接到警情后单兵需要独立完成感知现场态势、领会上级意图等任务,如今利用集电话、手台、对讲等功能为一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上级、本队、执勤目标和联防单位的实时通联,同步感知、整体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单兵处置险情的能力。
2.近年来,随着执勤环境的持续变化,诸如“不能根据战场态势实现精确指挥”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瓶颈。
“战斗力转型增效没有现成模式可套,更没有成熟的果子可摘。”总队党委议训感到,只有抢占发展机遇,才能实现人与高新科技装备的完美结合。
针对装备更新换代中出现的系统软件不兼容、数据难联通等问题,他们建立联训联调机制,组织联合攻关,建立完善了一整套新装备训、管、用、修的制度机制。同时,汇聚部队、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多方力量,大力开展科研攻关,着力提升新装备使用效能。
缺人才、缺技术,总队不等不靠,研究制定《按战斗力标准加强部队建设规划》,统筹训练资源、力量投入,组织官兵主动走进企业、厂房,加强沟通交流,打破以往整建制集中训练模式;探索“超前人才储备”,提前选送官兵参加跟厂代训与送厂培训,做好传帮带的梯队建设,培养出一批数字化技术骨干人才。
3.前不久,南国密林深处,该总队临时搭建的训练中心内一片火热练兵场景:10多个指挥方舱分列两侧,通过网络联为一体,各级指挥员都在同一张网上“排兵布阵”。
“这是用一体化指挥网络搭建起的合训、要素融合训练平台。”正在组织训练的总队领导说,他们建起了一套与实装相通的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依托该系统,各级指挥员可按战时编组展开综合作业、对抗演练,打破了过去军官训练分专业“单打独斗”,首长机关与基层分队“各自为战”的局限,实现了体系训练与体系作战的无缝对接。
说话间,一场反恐对抗战斗推演进入抗“敌”纵深攻击的关键环节。各指挥方舱内,作战部署迅速展开:侦察组更新“敌”情态势并发往各指挥方舱,抓捕组对“敌”实施精确打击,一条条作战指令通过网络直达营连单位……
这些年,该总队先后完成不同类型装备的平台对接、网络兼容、软件升级换代,实现了总队、支队、中队三级数据信息的实时互联互通。前不久,该总队新型装备自动管理系统、可视监控系统、安全警报系统等通过升级完善后,已广泛应用于新装备训练管理之中。
“读懂新时代、跟上新时代,更要建功新时代!”该总队领导说,“感悟新时代,行动见担当,我们就是要扎扎实实按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的要求,枕戈待旦,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冲得上、拿得下、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