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评价应有新标准
    2012-07-12 解放军报

        信息时代带来了新的军事思维方法。因而引发了作战胜负观、作战时空观和作战力量优劣观等的变化,特别是军队战斗力度量和评价的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以机械能为主导转变为以信息力为主导

        徒手作战时代、冷兵器作战时代,单兵的战斗能力表现为人的体力;热兵器作战时代、机械化战争时代,战斗力更多地表现为枪、弹、炮等的硬毁伤能力。这时候军队战斗力均可以“机械能”为主导标准进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力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兵团攻防作战等都表现为“机械能”的释放。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已经成为制约作战胜负的主导因素,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信息及信息技术不但优化了作战人员、武器装备等战斗力诸物质要素的功能;而且信息还是使各作战力量形成一体化作战能力的纽带;战场上信息流还决定着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方向。因此,信息力,即信息的获取、控制、使用能力。不仅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核心要素、主导要素。现代战斗力的评价更注重由信息力而导致的作战系统的“联合程度”指标,更注重为争夺制信息权而进行的“软打击”能力指标。海湾战争就是以“机械能”为战斗力标准向以“信息力”为战斗力标准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海湾战争,美军兵力和武器装备数量与伊军相比并不占优势,甚至略处劣势。但伊军的战斗力仅表现为兵力和武器装备的线性相加,而美军的兵力、武器装备却在绝对优势“信息力”的主导下,战斗力呈非线性指数增长,因而双方战斗力优劣悬殊,作战中伊军一击即溃,根本无法抵御美军的进攻。

        以规模数量为标准转变为以作战效能为标准

        以往作战,在评判部队的战斗力时,通常是以各种武器装备的类型和数量、兵力规模为主要的度量指标。随着武器装备逐步实现信息化,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化的武器装备与非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已不能在静态数量上进行简单比较。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双方即使人员、武器装备数量规模相当,但由于人员素质、武器装备性能的差异也会导致战斗力的迥然不同。因而,必须以作战效能作为衡量信息化军队战斗力的标准,引入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如电磁攻击能力、打击精度、火力强度、机动速度等。因为,电磁攻击已成为火力打击之后的又一重要攻击手段,电磁攻击能力的大小理应成为衡量部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内容之一;打击精度也直接制约着打击的效果,因而也是衡量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信息化部队发现目标快、火力反应速度快,因而火力强度大大提高,只有引入火力强度这一指标,才能更好反映现代军队的战斗效能;高机动速度的军队往往能达成作战的突然性,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因此,机动速度也是衡量现代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指标。战斗力评价标准的转变也导致了信息化条件下集中兵力的内涵和基点由传统的“集中兵力兵器”转变为“集中打击效果”。

        以单维作战能力为标准转变为以多维作战能力为标准

        受武器装备的限制,徒手作战时代、冷兵器作战时代和热兵器作战时代的军队只具有平面作战能力(地面作战能力、海上作战能力)。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军队的作战能力向空中扩展。但战斗力的评价基本局限于对单维作战能力的考量。随着高技术兵器在作战中的广泛运用和信息化部队的产生,特别是由于航空兵器、太空兵器和电子战兵器的运用及信息战、心理战概念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单维平面作战形态发展为信息化条件下全纵深、高立体、多领域的多维空间作战形态。信息化军队也具有了合成、多维的作战能力。因而评价信息化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不再局限于平面单维作战能力的衡量指标,而代之以地面作战能力、空天作战能力、海上作战能力、电磁攻防能力、网络攻防能力和心理空间作战能力等多维作战能力指标体系。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