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军区驻上铁军代处推进斗争准备纪事
    2010-08-12 国防报

        盛夏时节,一场铁路军事运输应急保障演练在华东大地拉开帷幕。作战室里,军路双方领导利用信息化指挥系统召开联席会议,一道道车辆调度命令紧急下达到各个车站;皖东某军用车站,军代表和铁路职工忙着组织安全检查,为部队进站扫清障碍。数小时后,6列满载作战队员和武器装备的军列从不同方向驶向演练场。现场观看演练的南京军区一位领导赞道:“驻上海铁路局军代处以军民融合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扎实,成效明显,远程战略投送能力显著提升。”

        同步推进军运设施建设

        上海铁路局路网密布、纵横交错,装备、技术水平长足发展,专业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在铁路建设大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军运设施建设和军交保障能力?军地双方联合深入部队调查研究,重新编制《铁路重点目标保障方案》和《部队战备铁路输送保障方案》,努力做到军运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打造国防动脉,铺就战场通途。近年来,上海铁路局新建和改建257座各类站台、34个军运备品仓库,改造了17条对部队装载影响大的货场进出道路,并全力支持铁路军运专线电气化改造,确保“装得上、运得走、卸得下、供得好”。

        在驻局军代处调度值班室,记者看到,网络视频上跳跃着一个个绿色的小点。军代处运输调度处处长花阿红告诉记者,一个小点就代表一辆正在运行的军列,通过信息网络技术,他们可对军列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指挥,确保军列安全正点。

        “借风行快舟,借梯上高楼。军民融合是加速推进上铁军交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催化剂’。”军代处主任任志勇介绍说,军代处依托铁路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高标准建成集视频会议、多媒体系统、军运实时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作战室,研究开发了《军事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等一批应用软件,并与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成功对接,构建起军交运输信息化指挥平台。

        建立畅通无阻的运行机制

        年初,南京军区某部需紧急机动至某训练基地进行演练。上海铁路局和驻局军代处领导纷纷深入装载一线组织指挥,计划、调度、现场一环紧扣一环,平均40分钟发出一个列,创造了战区部队应急铁路输送军列多项纪录。驻局军代处政委沈海荣感慨地说:“这一仗之所以打得如此‘漂亮’,源于运行机制的畅通。”

        着眼未来作战需求,军代处会同铁路局把军交运输工作逐项梳理、分解细化,制订了17个工作制度、25项工作程序和标准,覆盖了所有军运种类和军运工作的各个环节。调度实行集中统管改革后,铁路局调度所重新制订了《管理工作细则》,明确了从主任到调度员、从客运到货运、从扣车装卸到运行掌控等各个工种各个岗位的军运职责和内容,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责”。

        进入新世纪,铁路改革举措不断出台,给军交运输工作带来一些新情况。铁路局明确表示,无论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怎么变,军运优先原则不变。2007年4月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军路双方及时探讨“在铁路大提速中如何同步推进军交保障能力提升”的对策措施,科学制订装载加固方案,成功研制出军运捆绑防磨垫片等新型加固和指挥器材。

        巨龙翻山越岭,保障直达战场。近年来,上海铁路局军运月计划兑现率达99.8%,新老兵运输实现了第30个安全年,先后圆满完成了抗震抗旱救灾等重大军事运输任务。

        军交人才方阵迅猛崛起

        2007年,军代处组队参加全军军交比武,获得团体一等奖和网上综合演练第一名。无独有偶,去年,上海铁路局在全路调度指挥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和个人竞赛“双第一”。

        谈起这些喜事,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兴奋地说:“军代处和铁路局在各自的系统内比武竞赛夺冠,这与军路双方共同推进军交人才保障队伍的融合建设密不可分。”

        联合办班培育人才。每年初,军代处都要与铁路局的有关部门进行对接,根据当年的工作重点,明确军运培训内容、人员范围和具体时间。组织培训人员专题学习《铁路军事运输管理办法》等新规章;请专家授课,分析常见铁路军运安全事故案例,熟悉应急方案,提高业务技能,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能指挥、会管理的新型军交人才。

        攻坚克难锤炼人才。针对部队高新装备增多的特点,铁路局认真研究新的运输手段、制订新的装载方案。5年来,共有400多项新装备运输方案通过有关部门审定,有的已被列入国家标准。同时,加强对战时铁路抢修保通的研究,抓好铁路电气化条件下人员、物资安全和提速条件下重装备运输安全的研练,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重大任务催生人才。为提高军交运输保障能力,铁路局每年与军代处联合举行一次综合演练,完善各种保障预案,准确评估现有保障能力,解决各种矛盾难题。他们以铁路军交保障的全过程来设置军路联合训练课目,共同编写了16万字的训练教材,规范了军路各级人员在保障中的职责任务、基本技能和协同要求;在直属站段和一些军运常用装卸载站,任命了197名兼职军运员,经常组织开展军运业务技能培训,把14万干部职工锻造成“不穿军装的军代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