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阅兵-望云霄,神剑巡天
    2009-10-09 解放军报

        ■10月1日11时10分,东31甲核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

        车轮滚滚,战车隆隆;东风浩荡,雷霆万钧。

         当声势浩大的国庆阅兵装备方队接近尾声,最后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是由第二炮兵某旅16辆特装车辆组成的“压轴巨阵”。这个方队,把阅兵推向新的高潮。

        【一】

        共和国不会忘记,25年前,正是他们与兄弟部队首次公开亮相,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光阴流转,时空变幻,人们不禁追问:这些年来,这支导弹劲旅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彩虹?

         人们是否记得:在1984年国庆阅兵盛典上,这支导弹部队是何等惊艳——傲视全场的特装车辆,前所未见的巨型导弹,直指苍穹的圆锥弹头……作为地面阅兵方队的“镇场之宝”,最后一个通过阅兵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军事变革风起浪涌,一批批高技术武器装备亮相局部战争舞台,中国战略导弹也到了更新换代的历史关头。

         历史不会忘记:那年,该旅光荣受领某新型导弹试验定型和换型转训任务,全体官兵如闻寒冬里的一阵春雷、跃出战壕的一声号角,个个摩拳擦掌,人人奋勇争先,开始向远方的高地展开新一轮“士兵突击”。

        他们兵分三路——

        一路组成试训队,深入生产厂家、科研院校,全程跟踪新型导弹的研制生产,学习导弹原理和操作技能;

        一路走进科研院所,协助完成武器装备系统地面试验和分批抽检发射,获取高温、低温、大风、淋雨、公路颠簸等条件下导弹极限试验数据;

        一路叫响“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口号,展开科研攻关和科技练兵,自行研制开发了该型导弹的模拟训练器材20余类100余台(件),编写教材、操作规程50余种。

        神箭之师,倚马出征;大国长剑,其锋必利。

        导弹列装部队后,为使新型导弹快速形成战斗力,他们与时间赛跑。从一个指令到一个动作,从一个零件到一台装备,从一处细节到一套流程,一遍遍反复模拟演练新型导弹的发射全过程。短短几个月内,官兵们熟悉掌握了本专业操作技能,其中的大多数人还获得了试验发射上岗资格证。

        夙兴夜寐,汗湿征衣。在大漠戈壁的黄沙漫道,在雪域高原的高天厚土,他们迎来了一次又一次风光无限的月落日升。

        【二】

        大国长剑,剑胜于人尚未可知,但剑道胜于人,可定成败。

        作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一支铁甲劲旅的“领航者”,该旅党委“一班人”深谙此道。

        部队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新装备研制定型到接收检测、首次发射,从硬件设施的配套改造到软件系统的全面更新,“一班人”无不先学一步,先会一套,先走一步。那年,某新型导弹刚列装部队,党委“一班人”在全旅上下掀起了训法创新热潮。

        系统摸索组训思路——“理论技能穿插训”、“批次轮换滚动训”、“营营对抗重点训”、“辐射帮带强化训”等新思维、新方法写进训练周表。

        全新推出组训方法——实装操作“四步训练法”、战备演练“应急训练法”、专业理论“等级动态升降训练法”等20余种全新组训方法在全旅推广。

        实地摔打磨砺精兵——练机动作战,练生存防护,练快速反击,练综合保障……上高原、闯戈壁、穿沙漠、钻深山、越荒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那年深秋,西北某地,风疾沙卷。全旅官兵终于迎来某新型导弹定型后首次发射。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发射操作人员如离弦之箭扑向号位。顿时,马达轰鸣,导弹起竖,发射进入倒计时。“点火!”转瞬间,平地惊雷,长剑发威,一枚枚导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声中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数分钟后,电子侦察分队发回报告: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

        此后数十次实弹发射任务,该旅不仅一直保持100%的成功率,而且创下了多种型号导弹发射精度的新纪录,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勋章,是对他们成功转型的最高褒奖;纪录,是对他们浴火重生的最好证明。

        【三】

        这一幕与25年前何其相似——

        昂首进发的特装战车,威武挺拔的受阅官兵,当中国战略导弹方队缓缓驶过天安门,这支从高原戈壁走来的神秘之师,顿时引起现场一片欢腾、世人一阵惊呼。

        人们惊喜地发现,任凭时空变幻,岁月更迭,该旅官兵那份特有的豪情与自信须臾未变,丝毫未改。

        豪情,来自于该旅源远流长的光荣传统。

        组建之初,这支战略导弹部队住帐篷、打地窝,在荒凉戈壁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硬是将“干打垒”变成了制式营房。高原砺剑,一代代官兵面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环境,叫响了“海拔高,工作标准要更高;氧气少,奉献精神不能少;环境苦,更要苦干不苦熬”的铿锵誓言;“扎根、过硬、奋斗、奉献”的“高原火箭兵精神”享誉全军。多年来,这个旅转战西北,饮马高原,为打造共和国战略力量,磨砺可靠可信可用的“大国长剑”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信,来自于旅队全面建设和执行任务的骄人战绩。

        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官兵汗水的浇灌,这支新锐的战略导弹部队茁壮成长,先后圆满完成实弹发射、武器装备试验等30余次重大任务,实现了我战略导弹部队在复杂条件下,从“择机发射”到“随机发射”,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从“和平环境”到“战场环境”的导弹突击能力新跨越。

        英雄的火箭兵,长缨在手,长剑倚天,随时准备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缚苍龙、射天狼。

        英雄的火箭兵,正阔步走过祖国的阅兵台,阔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Page]

        相关链接:参阅备忘录

        ●1984年 国庆35周年

         在此次阅兵式上,我军战略导弹部队作为“压轴大戏”,首次公开在世人面前亮相。参阅方队由9辆大型牵引车载着自主设计制造的战略导弹组成。

         美联社发表评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示了它的实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防御任何形式的战争。”

        ●1999年 国庆50周年

         1999年10月,世纪大阅兵,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再一次英姿勃发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参加此次阅兵的有4个导弹方队,这是中国的战役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洲际导弹首次集中亮相,震撼了世界。

         人们发现,与国庆35周年阅兵相比,中国的战略导弹个头变小了,威力却变大了。外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这由大到小的变化,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和质量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2009年 国庆60周年

         这次是我军战略导弹部队第三次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规模空前,有5个导弹装备方队组成。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展示最多、最全的一次。其中,巡航导弹方队是首次公开亮相,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