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西宁6月27日电 王士刚报道:6月27日,第二炮兵某部正在参加由上级机关组织的带有实战背景的综合保障演习。突然,全速前进的数十台装备遭“敌”袭击,一辆多功能装载机“趴窝”。伴随保障分队迅速通过无线网络通信设备,利用远程维修系统与专家网上“会诊”。十几分钟后,受损装备“起死回生”。演练中,由该部自主设计、研发的野战抢修系统大显身手。
信息化在维修保障中的运用,缘于两年前一次失败的考核。在那次考核临近尾声时,考核组临时要求修理人员利用装备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查找受损装备的维修方法,实施远程支援诊断。结果,这些拿惯了扳手、钳子的修理人员,面对计算机网络却束手无策。
深刻的教训让该部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走信息化保障之路,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无疑是纸上谈兵。议训会议上,部队长赵红军说:“信息化条件下,战场保障模式在变,装备保障的需求也在变,唯有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才能适应未来战场。”
他们针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不断探索新的装备保障模式。从筹措资金到器材购置,从设施改建到技术攻关,“一班人”亲自指导,现场帮抓,研制出了集远程维修支援系统、便携式抢修系统于一体的装备维修辅助系统,使装备保障模式逐步向信息化战场迈进。与此同时,他们还着眼未来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日趋复杂的实际,借助局域网适时搭建了横向联通、纵横一体、功能齐全的野战网络装备保障指挥平台,将以往分散的不同位置的保障力量实施一体化“无缝链接”,实现了装备保障指挥从传统的层级机构向信息化网络指挥跨越转变,确保了装备保障的快速、实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