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单兵综合作战系统依然是各国发展的重点,在现有项目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国家也陆续启动了类似项目;轻武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愈发突出;40毫米榴弹发射器以及相关新型弹药受到青睐;金属风暴技术运用更加广泛;非致命武器及其弹药的发展日渐成熟;遥控武器站发展势头强劲。
1.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的发展
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在2006年继续取得进展:美国和澳大利亚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稳步前行;德国士兵系统进入后续型号研制阶段;西班牙启动了士兵系统的研发工作;新加坡的士兵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5月~9月,美国陆军在刘易斯堡对“陆地勇士”和“乘车勇士”士兵系统进行广泛的作战评估。本次作战评估由陆军步兵中心和士兵项目执行办公室发起,第4“斯特赖克”战斗旅第9步兵团第4营负责执行。第4步兵营将装备440套“陆地勇士”系统和147套“乘车勇士”系统进行评估。5月15日~6月16日期间,陆军主要进行系统装备和训练工作。评估试验从6月16日一直持续到9月。此次评估将使美国陆军清楚地认识到“陆地勇士”和“乘车勇士”的作战效能、战术、技术和程序。
美国陆军“未来部队勇士”(FFW)系统电子网络能力在今年8月的演示中获得了成功,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FFW项目包括2个设计阶段,即2个“增量”。此次演示的是 “增量”1,主要演示了士兵/小型作战部队与未来部队网络的互操作性。在演示成功后,FFW技术项目办公室已经向美国陆军交付了“增量”2阶段的早期样机系统,使得该项目将比原计划更早的过渡到“增量”2阶段。目前,“增量”2已经启动,预计该项目将在2007年底完成。这标志着美国陆军“未来部队勇士”系统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德国士兵系统IdZ的初始装备型号已经研制完毕,目前由欧洲EADS公司负责生产。今年4月,德国陆军选择了莱茵金属防务电子公司负责设计IdZ未来士兵系统后续型号——“IdZ增强系统”(IdZ-ES),预计全部研制工作于2009年完成。
澳大利亚国防部队在基于澳大利亚“陆地”125未来士兵系统项目之下,为其5个正规步兵营、步兵学校、骑兵侦察部队和战斗训练中心装备了6000部便携式单兵电台。此次为近距作战部队配备新型通信装备,目的是为提高近距作战部队的分队通信能力。事实上,增强其通信能力可以提高分队内的态势感知能力和安全性,并确保单兵之间更有效的通信,以提升陆军正规步兵营在未来作战中的杀伤力、生存力和指挥控制能力。
西班牙启动了未来士兵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欧洲EADS公司西班牙防务与安全系统分公司为主承包商。该系统的核心装置是指挥和控制系统,并且班内每一位士兵都将配备该系统。
新加坡在今年的欧洲萨托里防务展首次披露了本国的“先进战斗勇士系统”(ACMS)。该系统概念与技术研制项目是于2002年启动。2006年初,新加坡陆军委派一个试验营测试“先进战斗勇士系统”,执行城市作战任务。据悉,该系统的连级试验已经拉开了帷幕,预计到2008年将完成营级“先进战斗勇士系统”。
2.单兵武器模块化设计大势所趋
单兵武器继续稳步发展,模块化设计是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美国陆军授予美国奈特武器公司一份价值31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升级M16A4步枪和M4卡宾枪的模块化武器系统。升级后的模块化武器系统全部采用美军标准的皮卡汀尼导轨,安装在武器上,不但不会改变原有武器的精度,而且散热性能也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现有武器的使用灵活性和适配性。
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SOCOM)批准了特种作战部队战斗突击步枪(SCAR)的小批量生产。预计于2007年1月开始交付,初始作战试验和评估将在2007年3~6月期间进行。
美国陆军接收首批XM26 12号口径模块化霰弹枪附件系统(MASS)。XM26模块化霰弹枪附件系统既可以挂在M4、M16和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增量1等单兵武器上使用,也可以拆下来装上握把和枪托后单独使用。
3.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及其弹药倍受青睐
城区作战成为未来的主要作战形式,复杂的作战环境对武器及其弹药提出更高要求。
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USSOCOM)与通用动力公司武器与技术产品分部(GDATP)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价值2355.8万美元的合同,提供40毫米Mk47先进轻型榴弹发射器。
驻扎在费卢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配装了M-32式多发射击榴弹发射器,该发射器是一种具有6根发射管的肩射式武器,射速为6发/3秒。它将逐步取代海军陆战队的M203榴弹发射器。该发射器配用与M203相似的40毫米榴弹,且射程相当。
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成功研制了一种称为“士兵降落伞空中侦察摄像机系统”(SPARCS)的40毫米榴弹,该弹可以在城区环境中为步兵提供即时的空中侦察为地面部队提供一种安全的选择,在将自己暴露在敌军火力攻击的前提下定位敌军位置。该侦察弹使士兵克服了在城区作战环境中使用导航和通信设备的困难。
4.金属风暴武器技术的发展
2006年,金属风暴武器技术趋于成熟,其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堆栈弹丸射击系统以及遥控武器站中,显示出其巨大的运用前景。
年中,金属风暴公司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实验室地面作战单元分部签订了一份价值超过33万美元的合同,为其设计、生产和测试18毫米堆栈弹丸射击系统。根据合同,金属风暴公司将研究使用M16A4步枪枪挂武器发射18毫米尾翼稳定高爆弹丸的可行性。该发射技术将可能导致海军陆战队使用更大口径尾翼稳定弹丸进行试验,例如可能使用霰弹枪发射弹药进行试验。
金属风暴公司与美国光电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研制了一种名为“赤背蜘蛛”(Redback)的轻型遥控武器站。该武器站万向支架上安装的是金属风暴40毫米电子发射系统,可发射堆栈弹丸。“赤背蜘蛛”系统重70千克,可安装在卡车和装甲车车顶上。
5.非致命性武器发展迅速
2006年,非致命性武器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一种便携式非致命激光枪诞生;主动拒止武器即将装备部队;
世界上第一种便携式非致命激光武器样机,由空军研究实验室定向能局负责研制成功。该武器名为“人员阻止与闪光响应”(PhaSR),采用双波长激光器系统,所发射的激光束能以眩目或致盲的方式令目标人员暂时失去反抗能力,被用于保护部队和控制敌对人群。据悉,PhaSR的下一个样机将会增加人眼安全激光测距机。
美国军方表示将于今年年底把“主动拒止”非致命武器部署到驻伊拉克或阿富汗的美军中,该武器可向有生目标发射定向能,让人感觉像“蜜蜂蜇”一样。它利用毫米波技术在人体产生热效应,当辐射强度大于1瓦/平方米时,绝大部分热能将侵入人体组织(侵入深度为波长的1/3),导致体温升高,进而引起灼痛等生理反应。武器所需的少量动能可由卡车电瓶提供。该武器已经安装在“悍马”车上,在内达华沙漠完成了测试。其有效作用距离为1千米,可攻击单个士兵或者放宽光束攻击成群的3~4名士兵。(张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