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专家组上高原保障飞行
    2013-03-01 解放军报
      雪域高原,天蓝,山巍。

      在海拔3569米的高原某机场,空中传来震耳欲聋的呼啸声,成空航空兵某团的两架战鹰胜利归航。

      战机刚刚轻盈接地,伞花绽放,空军航空医疗研究所的专家们就携带着专用检测装备,迎向滑入停机坪的战机。

      专家组的焦玉冰医生一边熟练地做着检测准备工作,一边递了一条热毛巾给满头大汗的飞行员刘晓鹏:“擦一擦,小心着凉。”

      负责心理工作的伊丽高工也见缝插针,与飞行员杨创交流起空中的感受,“紧张吗?空中的认知度好吗?”看着伊高工脸上的“高原红”,杨创心中一热:“没问题,请您放心,再飞一个架次没问题!”高原,对于专家组的同志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他们科研的“试验田”。在主任焦志刚的带领下,他们连年特意选择高原一年中的严寒缺氧时节入藏,亲身体验高原驻训部队的艰辛,完善科研数据。

      除夕早上6时,专家组如往常一样,为担负战备值班的飞行员们体检。拖着近20公斤重的检测设备来到外场战备值班室,焦玉冰医生已经是气喘吁吁,他熟练地把各类探头安置到位,一边为飞行员王体作超声波检测,一边对记者说:“平时我们要监测飞行员身体的100多组数据,这是例行检查,所以程序就要简单一些,主要对心脏、腹腔器官进行监测。”

      焦志刚主任介绍说:“我们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飞行员一上高原就能适应环境,长期驻训能够保持充沛体力,回到平原能够快速恢复。”为此,专家们长期跟随航空兵部队,在平原利用“常压低氧漂浮舱”指导他们进行低氧适应训练,到了高原为他们设计富氧体能训练项目,辅以心理训练和科学的饮食营养调剂,还研究制订了《空军部队高原驻训航空卫生保障工作规范》。

      除夕之夜,专家组与飞行员们一起欢度新春。高工伊丽一会儿找这个聊聊,一会儿跟那个唠唠,飞行员们也乐于向她说心里话。

      “飞行员们平时都很忙,这种机会真的不多。”伊高工对记者说:“焦主任他们都是老高原,我是第一次在这里过春节,还有许多新情况需要掌握,就要抓紧时间多作一些功课。”

      夜深了,飞行员们已经熄灯就寝,博士吴锋却还在盯着电脑的监控曲线,对飞行员的睡眠质量进行监控。

      “为了提高飞行员在高原的睡眠质量,我们这次不仅为每个飞行员安装了睡眠监测床垫,还利用局域网采集数据。”吴博士介绍说。

      黎明,飞行员们精神饱满地跨入机舱,一架架战机在起飞线蓄势待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