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南京军区气象水文监测军民融合保障新变化
    2012-06-11 解放军报

      6月4日早上8时,皖东某机场,陆航机群整装待发,静候气象信息指令。

        突然,某新型野外气象水文装备系统发生故障,一支由南京军区某气象水文中心派出的抢修分队闻令而动,迅速对故障装备实施“会诊”。

        智能故障检测、焊接电机齿轮……抢修分队中,多名来自地方的气象水文专家,成为演兵场气象水文保障新力量。

        现场组织指挥的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测绘气象处处长刘旭东介绍说:“气象水文保障能力是决定未来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地方科技发展成果,建立军民融合气象水文保障机制,是增强部队气象水文保障力量的有效途径。”

        演练场上,某新型气象雷达车追踪的目标瞬间消失,故障报警指示灯不断闪烁。抢修分队队员、来自地方某机构的高级工程师陈伟迅速判断发射机电源故障,拆、检、焊、装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不到10分钟,目标又被雷达重新捕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高新武器装备陆续列装,对气象水文保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该军区从2011年开始,借助地方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先后与地方多家单位签订合作保障协议,建立了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调控、器材联储、信息共享等机制。此次联合保障演练,参演的地方人员均是气象水文专业的资深专家。

        上午11时,山区天气骤变,狂风大作。记者跟随抢修分队登上新型野战气象保障车。陈伟轻点鼠标,各种气象水文装备使用状况和保障信息,在车内荧屏上一览无余,军地联合抢修分队正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实时远程技术支援。记者发现,他们依托气象水文一体化保障平台,与气象分队、装备修理厂和地方装备研制单位实现互通互联,构成了快捷高效的气象水文装备保障维修网络,大大提升了气象水文保障能力。

        抚今追昔,从事气象工作已经26年的某气象水文中心主任张群感慨万千。忆当年,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必须准时进行室外监测。如今,依托信息共享、军民融合的一体化保障平台,实现军地资源有效聚合,满足了多种高新武器的装备气象水文保障需求,这个变化源于国家科技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揽风云际会,融军地一体。 中午时分,军地专家忙着输入各种保障数据。记者在该中心总工何循山的电脑上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建立军民融合保障新机制以来,军区部队气象水文装备维修周期平均缩短40%,为部队培养了100多名新装备维修骨干……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