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海玉树4月29日电题:激战曹家堡——二炮某部官兵赴机场抢运救灾物资记事
张哲、张选杰、胡延宁
曹家堡机场,距西宁市中心29公里。玉树地震发生后,这里成为救灾物资集散地。
受命在曹家堡机场担任物资搬运卸载任务的第二炮兵某部300名官兵,在这里进行了一场为拯救生命、与时间赛跑的战斗。
(一)
地震发生后,救灾物资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运往西宁,而机场转运,是让救灾物资在最快时间到达灾区的唯一途径。
物资早一秒到达灾区,就能让伤员早一秒得到急需的药品,就能多支起一顶帐篷遮风挡雨。曹家堡,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机场的代名词,它承担着社会各界太多期望,凝聚着灾区人民太多目光。
四月的高原天气依旧寒冷。放眼广阔的机场,一面写着“党员先锋突击队”的红旗迎风飘展,这是某通信团一支物资转运小分队的旗帜。接到上级的通知后,这个团紧急抽调100名官兵组成小分队,24小时驻扎机场,随时转运到达机场的救灾物资。
已经确定转业的这个团的原政委刘建福,就是其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
突击队誓师会上,他和两名确定转业的干部主动请缨,但团政委杨德春并不同意。“老刘,你面临转业,各项交接手续比较多,身体又不太好,我看还是别去了。”
“不管穿不穿这身军装,我都是一名党员。老杨,别让我带着遗憾离开,好么?”刘建福声音很轻,但字字都敲打着小分队全体官兵的心。
就这样,每天的上午到深夜,身高1.63米的刘建福和所有奋战在曹家堡的官兵一样,扛着重重的麻包一趟趟来回奔跑。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第一时间将物资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
在搬运队中,“党员突击队”成为中坚和标杆。在他们中间,有孩子生病住院顾不上的,有妻子分娩不能陪在身边的,有结束休假提前返回的……10天中,他们以机场为家,随时有任务随时上;10天中,他们转运物资2000多吨。
(二)
4月21日,一场大雪突如其来,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曹家堡机场启动了应急输送预案。
20时许,二炮某部接到青海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电话,有一批救灾物资将在15分钟内抵达西宁,需紧急转运。
闻令而动。这个部队的直工处处长张炜第一时间集结300余名官兵,连夜赶赴机场。25分钟后,官兵们到达曹家堡机场。卸载、搬运、装载,安静而有序;食品、药品、被褥、救生器材……在每个人的手中迅速传递。
风雪更大了,拍打着官兵的脸颊。战士刘刚是“风泪眼”,风一吹就泪流不止,只见他眯着双眼,唱起了那首熟悉的《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人,两个人……歌声越来越大,铿锵有力的歌声刺破了寂静的夜空,回响在机场的上方。3个小时后,40余吨的物资经过每一名官兵的手,及时被送往灾区。
(三)
转运救灾物资过程中,广大官兵舍小家顾大家,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一次次触动记者的心灵。
上士马惠宁正在紧急搬运救灾物资,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妻子动了胎气,在电话中无奈地哭泣,如果不及时送往医院,妻子和孩子将有生命危险。想到灾区有那么多人急需物资,在嘱托妻子打120自己去医院后,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上士曹骨良的家在湖南农村,家境贫寒,80岁的奶奶患了心脏病,急需他带钱回去交住院费。已经走到火车站的他,听到发生地震的消息后,马上退掉车票奔赴青海,把存了一年的工资,一半寄回了家,一半捐给了灾区。到西宁后,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去玉树,他马上加入到曹家堡机场转运救灾物资的大军中。
某通信团团长杜道静胃病疼痛难忍,实在受不了,他就掏出随身携带的胃药吃一颗。战士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比起灾区成千上万的生命,我这一点痛又算得了什么。”
在曹家堡执行物资转运的官兵中,有的带病坚持昼夜不休,有的离开刚刚手术的妻子提前归队……为了能把物资第一时间送抵灾区,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四)
不怕疲劳、冲锋在前,这是所有参加转运物资官兵共同的口号。
修配厂电力维护连中士张西华发烧达39.5℃,仍带病坚持。带队干部让他休息,他却说:“大家都在干,何况灾区人民正等着这批救命物资,我发点烧算个啥。”说完,张西华又气喘吁吁地赶到搬运现场。
气象室教导员苏小平腿部刚做手术,医生嘱托好好休养,他不管不顾,连续数日奋战在物资搬运最前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间久了,他的腿痛得站都站不稳,脸上直冒冷汗,战友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没能去前线,在后方更要多干一点。”
某通信团官兵连续卸载40余吨物资,团政委杨德春看到官兵实在太累了,就让大家原地休息。但他手下的兵第一次违抗了他的命令,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官兵并没有坐下休息,而是主动干起了“分外活”:清扫机场、运送伤员、整理积压和来不及转运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