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空军第九工程总队响应号召,积极投身西部地区航空港建设。10年来,国家共在西部地区新建、扩建、改建机场59个,他们参建了51个,包括世界海拔最高的邦达、阿里、康定3个机场。这支部队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被西部人民深情地誉为“高原铁军”。
在偏远的西部建设现代化航空港
5座航空港矗立世界之巅,12个机场坐落天山南北,14条跑道装点彩云之南
九总队许多官兵至今难忘,2006年9月,他们挺进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50%的阿里高原,搭起第一顶帐篷,开始了在“世界屋脊”修建机场的壮举。
高寒、缺氧、寂寞……时刻罩在九总队官兵头上。吃水要到几十公里外的水库拉,照明要靠柴油机发电,很难吃上新鲜蔬菜;报纸一个月才能送来一次,手机经常打不通;高原反应强烈,除了头痛失眠、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外,强度6倍于内地的紫外线还会灼伤皮肤。
“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我们要有冲锋陷阵的气魄,要有在大局下行动的奉献精神!”总队长曹定国鼓励官兵:“只要国家建设需要,环境再差、条件再苦、危险再大,我们也要上!”
西部的路犹如一条条情意绵绵的纽带,联结着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然而,这些道路的艰险、崎岖也成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障碍。九总队官兵抱定在偏远地区建设现代化航空港的信念,用轰鸣的马达唤醒了沉寂的高原。
2006年冬,一场大雪覆盖阿里高原。在低于-20℃的严寒中,深达两米的冻土层坚硬如铁,钢钎铁镐砸上去,只能留下个白点,挖掘机的铁斗砸下去,只能划出一条白印。用汽油烧,用炸药炸,用破碎机破……官兵们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地砸开了冻土层。经过50个昼夜苦战,他们挖掘土石380万立方米,为主跑道提前贯通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高寒缺氧的阿里高原,工程机械只能发挥出60%的效能,征战在这里的官兵更是在透支健康。九总队卫生所档案柜里,一摞《2009年度阿里机场建设官兵体检表》显示,参与阿里机场建设的官兵,95%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
27岁的试验员时小如,白天在冰天雪地的工地辗转采集样品,晚上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做实验,一干就是一个通宵。2007年11月16日,他驾车随部队转场,行至马莜拉山口急弯处,被突然而来的龙卷风卷进了山坳。噩耗传来,阿里机场建设指挥部藏族女干部卓雍伤心落泪,她在博客中写道:“年轻的生命为阿里奉献,却没能走出阿里,在我们心里,你永远阳光……”
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建设10年来,九总队官兵先后有3人牺牲,9人落下终身残疾。官兵们用热血融化千年冰雪,挥双手牵来金桥飞架:神奇西藏,从拉萨到邦达,从日喀则到林芝,5座现代化航空港矗立在世界之巅;美丽新疆,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从和田到吐鲁番,12个机场在天山南北建成;七彩云南,从昆明到西双版纳,从丽江到香格里拉,14条银色跑道将彩云之南变得更加绚丽多姿……“一条金色的哈达,连起了北京拉萨。”许多藏族同胞会唱这支关于路的歌,在他们眼中,有了九总队官兵的辛勤付出,西部离北京不再遥远。
在锤炼意志的战场弘扬科学精神
100多项重点建设催生40余项技术革新,一批精品工程荣膺国家大奖
2001年1月,四川省建设部门反复勘测论证,决定在九寨沟、黄龙旅游区之间的岷山中修建机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修建九黄机场要削平4座山头,填平104米深的沟壑,超过了日本神户机场填方高程99米的世界之最。九总队的官兵们勇敢地挑下这个重担。2001年1月5日,漫天风雪中,一支由22人组成的先遣队深入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烧柴取暖,化冰做饭,拉开了征战九黄机场的序幕。
就像搭积木一样,填方越高就越容易坍塌。许多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结合民航规范要求得出结论:如此大的填方量必须经过至少两年的自然沉降才能浇灌混凝土,否则地基将出现大面积工后沉降,进而造成跑道断裂。“机场建设不能等!”有关部门预留3000万元返修资金,一位地方领导同志说:“跑道只要能够正常使用两年,两年后大修都可以!”
在西部搞工程建设,既是锤炼意志的战场,更是科学精神的考场。官兵每回填6米增加一次满布强夯,提高地基强度和密实度;用排水沟先排掉地下水,每隔10米做一次隔水处理,消除地下渗水隐患……2003年10月18日,九黄机场顺利通航,成都至九寨沟乘车需要8小时,乘飞机只需40分钟。通航一年后,旅客吞吐量就达到90万人次,阿坝州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两倍。九黄机场从通航到现在,即便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依旧完好。专家断言被打破,行业规范被改变,3000万元返修资金节省了下来。九黄机场也成为国内唯一囊括“鲁班奖”、“詹天佑奖”两项国家建筑大奖的支线机场。
和田位于新疆最南端,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2002年,当地政府决定以最快速度修复和扩建和田机场。有关部门的领导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敢打硬仗、善于攻坚的九总队——在完成海拔4334米世界最高、施工条件最艰苦的邦达机场修复工程中,他们仅用87天就贯通全长5500米的主跑道,创造了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2002年3月,南疆正是风沙肆虐的季节,九总队官兵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到昆仑山下戈壁滩上的和田机场。
没想到,工程刚一开工,他们便吃了一个大败仗: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出现大面积“脱皮”现象。总队长曹定国接到报告立即赶到现场,只说了两个字:“返工!”
原来,当地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混凝土浇灌后,表面很快失去水分凝结,内部却并没有凝固,形成“假凝”现象,最终导致混凝土道面起皮、脱落。返工再返工,混凝土浇灌了一遍又一遍,经济损失大,但确保了质量。
质量仅仅靠不厌其烦的重复来保证行吗?不行!创新才有出路。官兵经过上百次试验,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重新选择,添加具有保水、引气、缓凝效果的4种外加剂,及时根据温度、湿度等变化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改进施工工艺,较好地解决了难题。
长期以来,机场道面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混凝土残浆和残渣,要依靠人工刮除、水冲,耗时费力,质量也难以保证。和田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施工方法不能奏效。九总队官兵成功研制出集道面残浆刮除、残渣清扫吸收、吹雪融冰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场道面残浆(渣)多功能清除车,劳动强度减少90%,节水3万吨。这一保护生态环境的发明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2月,和田机场竣工验收时,道面平整度、纹理深度、抗折强度、直线性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规范要求。
截至目前,九总队共参加100多项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打造出获得“飞天金奖”的敦煌机场、“天府杯”的广元机场等一个个精品工程,取得40余项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一批科研成果分获全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施工到哪里就把党的温暖送到哪里
为地方带出20多家施工队伍和厂矿企业,建起一批希望小学和敬老院
“部队施工到哪里,就要让党的阳光照耀到哪里,让党的影响扩展到哪里。”九总队政委陈勇说,军队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就要始终把西部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成为建设西部繁荣西部的“战斗队”,更要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工作队”,还要成为把党的温暖和现代文明播撒到西部各族群众心坎上的“宣传队”。
23岁的班初是一名业余歌手,曾在央视青歌赛中夺得铜奖。汶川大地震中,她家的房子被震垮了。从电视中得知班初家的情况后,2009年藏历新年这天,九总队官兵将一车砖瓦拉到班初家,经过连续6个昼夜施工,一栋红白相间的藏式楼房拔地而起。临行前,官兵们又把6万元捐款塞到班初手中,鼓励她刻苦练习歌唱……
同很多居住在西藏那曲镇的藏族居民一样,卓玛一家从3公里外的次曲河中取水,全家人靠牲畜拉、人力背,每天要耗费掉半天时间。2000年初,九总队调集精兵强将,挺进那曲进行攻坚作业。官兵们冒着-20℃的严寒开挖地基,修建水塔;挖掘机凿开深达5米的冻土,将饮水管线深埋。工程师周宗斌患上了“急性高原肺水肿”,住院还没完全康复,又回到工地上……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是朱德元帅的故乡,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经济比较落后,适龄儿童失学率较高。2007年,官兵出资120万元,历时半年,在这里建起了一所“元帅小学”, 360名山区儿童走进了宽敞明亮的课堂……
翻开九总队的《施工管理规定》,首页清楚地写着“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优先使用当地材料、优先聘用当地机械车辆、优先使用当地民工”,“三优先”带动了施工地群众快速致富。在高原机场跑道施工中,技术人员针对昼夜温差大、太阳直射强、表面水分蒸发快等特点,大胆采用真空吸水新工艺,使断板、掉边掉角等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九总队官兵将这些先进的施工技术传授给拉萨市市政公司,大大提高了两条主要干道——金珠路、北京路的建设质量。拉萨市建委领导感慨地说:“九总队为西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施工人才,将西藏地区高原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发展提前了10年。”
10年来,九总队在西部地区先后修建4所希望小学、3座敬老院,投入286万元帮助地方政府进行市政建设,修建“军民路”100余公里;出动官兵4万余人次、车辆1.3万台次参加抢险救灾,为灾区捐款390万元,捐物28吨。10年来,九总队共在贫困边远地区聘用民工20余万人次,带出地方施工队伍和厂矿企业20多家。
在九总队战史馆里,一座座奖杯和荣誉牌匾,见证了这支部队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光辉历程:“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从高原到高原,九总队官兵越走越高。“牢记使命、艰苦拼搏、科学创新、勇争一流”的高原铁军精神,在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中,不断书写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