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炮装备研究院梁伟的“动态系统”人生
    2009-11-06 解放军报

     
    曲 晨摄

        他个子不高,体型微胖,看上去很普通,但他在专业方面的业绩着实不普通。他完成的30余项重大科研任务,有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今年,他带的研究室荣立集体二等功。

        他有股“痴劲”。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他不分昼夜一头扎进了导弹攻防专业。有一次,已近深夜,他来到北理工求教专家,专家惊讶:“这么晚了,又下着雨,你还来?”梁伟说:“这几个问题很关键,不弄清我就没法往下走,心里堵着,也睡不着觉。”专家称赞说:“小伙子有志向!你这样刻苦,没有攻不下的关。”

        他爱“较真”。在研究某型导弹杀伤效果时,许多专家都作出了一致结论,梁伟却提出了不同观点。同事好心劝他:“那么多专家已经定了性,你又何必较真?较得了吗?”但梁伟还就是较起了这个“真”字。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展开艰苦求证。当时大都采用二维计算模型,有一定局限,为破解三维模型,研究拦截效果,他满脑子都是三维,吃饭在想,走路在想,有时半夜来了灵感,马上就爬起来算,还常常因此走错办公室。

        经过半年冥思苦索和实验,他推导出一整套计算公式,攻克了三维杀伤效果计算难题,从而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根据这一结论,他提出了某型导弹技术升级方案,很快被应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喜欢“忙碌”。他曾经带领“弟兄们”鏖战数月,攻克大量关键技术,以奇迹般的速度建成了某重点实验室。他有一段“自白”:每攻下一城,我的血液中就流动着欢愉,因为我的人生是个动态系统,我习惯生活在忙碌的节奏中。

        为寻求专业领域的新突破,他走院校、下部队、蹲靶场,分析本专业建设发展的规律,拓展研究视野,带领课题组先后撰写了多篇重量级报告,为首长和机关及决策提供了重要根据。今夏,他参加全军空间战略研讨会,会上他阐述的前瞻性观点产生很大影响,大家戏称他为“梁旋风”。

        他还有“特别魅力”。2005年,他走马上任研究室主任,当时研究室组建不久,专业发展很困难,课题较少,人心涣散。梁伟的到来,就像空气中的新鲜氧气,立刻改变了研究室的“气场”。他注重人才的科学组合,促使全室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协作体系。他还引进“导师制”。齐照辉、王嘉……一个个年轻人在他和其他专家的帮带下,成长为研究室的“干将”。他明确规定,自己没实际参与的项目、论文、咨询报告一律不挂名,自己编的模型软件全部公开源代码,所有科研成果全室共享,他希望别人站在自己肩膀上发展。现在他所带领的研究室也成了一个“动态系统”,除了20多项正式课题,还承担了许多应急任务,人人都在精神饱满地忙碌着。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