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梁蓬飞、通讯员智新刚报道: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实兵实装合成演练中,来自第二炮兵某安装团三营五连的抢险救灾小分队令军内外专家赞不绝口:在半天时间里,100名官兵先后按照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冰雪、森林灭火、抗风救灾5种应急预案,依次完成人员装备抽组,紧急出动。负责现场组织指挥的营长李劲松告诉记者:“这支百人小分队不经人员调整补充,只靠原班人马就可独立承担5种灾情的紧急援救任务。”
演练现场,口令声、脚步声、马达轰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分队指挥员根据上级传来的不同任务指令,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完成人员装备抽组。100名官兵动若风发,火速集结,分赴各自战位进行物资器材启封装载。随着救援任务的转换,救援人员如同变形金刚,自行转变职能、变换岗位、改换装备,形成不同的作战单元。
“提高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不宜全线出击、贪大求全,最现实、最有效的做法是走开‘一人多能,一队多用’的科学发展路子,打造高效、精干、全能型专业救援力量。”据试点营所在团团长张玉良介绍,在试点工作开始之初,部队就提出“一支部队能遂行多样任务、一种任务能运用多种力量、一种力量能实现多项用途”等多样化建设思路,合理抽组专业人员,科学制定结构编成,着力提高破拆清除、堤坝加固、封堵决口、森林灭火、人员搜救等专业救援能力。
在试点工作办公室,记者翻看“应急救援兵力编成抽组表”发现,在编数百名官兵人人都是多面手,个个身兼多职,在不同任务中扮演不同角色。一级士官陈海平,一人掌握了8种专业技能,在抗震救灾中是破拆能手,在抗洪抢险时是封堵决口的主力,在执行抗冰雪任务中则驾驶除冰车。
走进库房,各种抢险救灾专业装备、物资、器材一应俱全,且按“定人、定物、定位、定分工、定顺序、定方法”的要求分类登记,进箱入柜,全部实现了“模块化”和人装最佳组合。同行的团副参谋长李强告诉记者:“一旦有灾情发生,指挥员只需轻点鼠标,在电脑里就可完成人员装备抽组,真正做到了量灾用兵,高效编成,快速救援。”
本月初,某水域突遭暴雨袭击形成洪灾,河堤告急。部队接到求救电话后,不到2个小时就派出一支百人救援分队赶到现场。据了解,在此之前,完成这样一次紧急出动至少需要48小时。
上图:专家对官兵进行技术培训。
陈仁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