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理工大学专家抢险队队长刘建永
    2008-06-11 解放军报第3版

       “唐家山堰塞湖爆破为今后抢险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天下午,伴着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奔涌的激流声,解放军理工大学专家抢险队队长刘建永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感慨道。

        刘教授是6日带几名专家飞赴唐家山堰塞湖的,其任务是指导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在堰塞湖实施爆破作业,扩大泄洪量,加快抢险进度。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期紧,如果仅凭机械作业来拓宽泄洪槽,时间不容许。加之这里水文地质复杂、流速高、不确定因素多,只有机械作业和爆破相结合,方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刘教授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唐家山堰塞湖各种因素的把握之中的。早在5月22日,刘教授就带专家在灾区向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和水利专家咨询有关水文地质情况,并就是否可实施爆破进行了可行性咨询。最终,根据唐家山的地质水文等情况,他大胆提出了在唐家山实施爆破的建议。

        “爆破作业危险性大,难度高,加之唐家山特殊的水文地质等情况,爆破过量会导致山体滑坡,阻塞泄流槽;爆破过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刘教授结合4天来的爆破作业说,第一天爆破,对漂浮物和阻塞泄洪的岩石,采取了“水下爆破与水上爆破”相结合的常规爆破手段,但由于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地质水文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效果不够明显。8日,在边爆破边进行实地勘察后,逐步加大装药量,并采取“定向爆破与分散爆破”相结合等方法,使泄洪量由最初的每秒20立方米增至每秒80立方米以上。

        “要使抢险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得突破一些禁区!”刘教授谈到,7、8日两天作业后,流量虽然增加了,但未达到预期效果。8日夜,救灾指挥员和专家组成员及爆破手召开“诸葛亮会”后,决定在两个影响泄洪量的部位展开爆破。他们一改以往爆破手单独作业的方式,在舟桥、通信等专业兵的配合下,将炸药一次性布设到水下4米以下,使爆破超出了预想的效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