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讯 在整个四川以汶川为抗震救灾中心的地带上,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兵种,譬如海军陆战队,陆军航空兵团等等。在众多的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活跃着一支既不拿镐头,也不开飞机;既不拿手术刀,也不掌控生命探测仪的部队。他们是第四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心理医疗队。
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医疗队一共12人,他们是17日从西安出发来到四川安县的。绵阳安县是第四军医大学抗震救灾指挥部,也是汶川大地震伤病员集散地,几十家医院在绵阳、安县开设了救护所,从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的灾民都被转移到这里。沉重的灾难给灾区人民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投下了极大的阴影,留下了极大的创伤。心理医疗队12名队员就是在灾区人民迫切需要的的情况下,主动请战,来到了灾区前线。
在西京医院医疗队病房里,住着一位刚过六旬的老太太,叫侯萍会,开放性骨折,19日西京医院的医生为他做了手术,手术第二天,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大喊大叫,说有人要送他进火葬场,执意要回家种庄稼,睡不着觉,白天黑天睁着大眼睛。刘立教授得到情况后,及时对她展开了心理干预。让她知道,地震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要正视它并面对它,只要人在,家园可以重建,好日子也同样会回来。反复地开导,侯萍会焦虑烦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伤病也得以好转。
18日上午,在北川废墟中掩埋124小时后获救的幸存者康东送到了后方医院,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该患者是截至当时被困时间最长的灾民。患者神志恍惚,语无伦次,呈现异常惊恐状态。心理医疗队队员刘旭峰副教授对其实施了紧急干预,在刘副教授的帮助下,康东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当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被感动了。目前康东精神状况良好,积极配合治疗,树立了强大的生活信心。
灾区心理医疗任务重,19日上午,心理医疗对来自安县和绵阳的92名“红丝带”志愿者进行了心理服务培训,给他们传授了心理康复重建和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灾区输出了首批心理卫生志愿者,壮大了心理医疗队队伍,为灾后的心理重建初步奠定了基础。19日下午,队员带领志愿者20余名奔赴地震灾区最大的灾民聚集地绵阳九州体育馆进行心理疏导与援助。深入到数万灾民中,对739名受灾群众进行了心理疏导,稳定了灾区人民的情绪状态,极大地增强了灾区人民的生活信心。此外,心理医疗队第二分队还奔赴唐都医院医疗分队,对几名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其中有一个叫李月的11岁女孩,她在被掩埋70余小时后被我校抗震救灾医疗队总指挥殷进功副校长亲自救出。该患者由于截肢术后情绪极不稳定,焦虑烦躁,不愿意配合治疗。在队员刘立教授的耐心疏导下,该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表示愿意配合治疗。临走时,小女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说道:“殷伯伯救了我,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好报答殷伯伯!”。
20日心理医疗队第一分队和第三分队赴唐都医院医疗队对伤病员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共疏导医护人员24人、患者16人。九州体育馆是灾民最集中的地方,心理医疗队把九州体育馆作为重点,不间断对聚集在九州体育馆的灾民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共疏导灾民274人。
心理救援是灾后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救援工作进入后期,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健康重建将逐渐成为救援的重点。经过三天的工作,初步摸索出了对伤病员、受灾人员、医务人员的心理援助方案和危机干预措施,援助效果良好,受到了灾民和医务人员的肯定。
第四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心理医疗队成为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他将给心灵受到重创的灾区人民以极大的精神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