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记者建议:采访勿影响救援行动
    2008-05-21 中国军网

       中国军网成都5月20日电  特约记者申进科 报道:“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在震区采访都很辛苦,但新闻采访活动绝不能影响抢救生命行动!”一直战斗在灾区的一名军事记者,今天通过记者向新闻同仁提出这一建议。

      这名军事记者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面前,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共同抗击这一巨大的灾难。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踏泥泞,攀山崖,奔波于废墟之上,辗转于震区之间,通过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报道、一张张震撼心灵的图片、一个个凝聚人心的镜头,把灾情以最快的时间传递出去。在灾区通讯中断、群众一度陷入恐慌和无望的时候,是记者的声音和身影给了他们希望和勇气。在交通中断、通讯中断、抗震救灾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是记者的第一手报道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抗震救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这名军事记者说,他时常在为新闻同仁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而感动的同时,也目睹了一些记者为了“抢镜头”、“抢新闻”而影响抢救生命行动。有的拦着救援的解放军官兵作不适宜的“现场采访”,有的为了“补拍镜头”要求救援官兵“再重复一下这个动作”,有的缠着医护人员反复盘问抢救细节,有的竟然挡住急救车的去路要求采访……

      这名军事记者认为,正确处理“抢新闻”和“抢救生命”的关系,应是所有战斗在地震灾区记者的必修课。必须把“生命至上”永远地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好诸如“如果在灾难现场你看到有一个儿童危在旦夕,你是先举起相机,还是先去救治他?”这类的问题。

      这名军事记者还认为,在抗震救灾采访活动中,记者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有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职业道德在特殊场合下的特殊要求。这种职业道德要求记者,不但要去积极客观、不遗余力地报道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还要力争在采访报道中,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体现让人感动的人性。

      这名军事记者旗帜鲜明地提出,抗震救灾采访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记者固然要努力去拍摄到现场的画面,采访到现场的人,描述好现场的情景。但是,在努力做到这一切的时候,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对待,不能影响救援行动,更不能耽误和干扰。比如,救灾过程中,当医生给伤病员做手术时,如果贴近采访会影响治疗,必须保持相当距离。

      这名军事记者还建议,在抗震救灾采访活动中,要尊重和保护被采访对象。受到重大灾难袭击遭受损害的灾民,心理很脆弱。往往不愿开口,不愿交流,不愿接受采访。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是关怀,是帮助。要取得采访的成功,记者必须要从心里去理解他们,在行动上要体现出关怀和帮助。尽量使采访对象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建立信心。而不是为了挖出所谓的新闻,不顾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去撕裂他们心灵的伤口。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