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一个接一个地响起,文电如雪片般一张一张地飞来,命令随着一声声嘶哑的语音在下达……
今天16时10分,记者从震中汶川映秀镇返回设在都江堰的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便蹲守在这里现场感受它的繁忙。
30多平方米的小屋,军地10余名指挥员联署办公。只见指挥员们个个眉头紧锁,快捷地处理着文电,不时地凑在指挥地图前研究着行动部署。
“喂……你们700人已在北川水泥厂展开搜救行动……好,要不惜一切代价搜救群众!”
“工兵团吗?上午已抢运汶川多少受伤群众?……对,要加快抢运速度!”
……
电话,几乎每分钟都在鸣响,东西南北各救灾一线的战报,都通过一根根银线汇聚在这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关怀和询问也一次次传递到这里。
人员也一批批地在这里穿梭,来自四面八方的求救群众也赶来汇报灾情。
“我是汶川县三江乡政府的孙权,我步行11个小时赶来这里。我们乡已有2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还有成都来的75个老年游客仍滞留在乡里。现在道路垮塌,伤员和游客送不出来,全乡还断了水、电和食品,请求派部队前去救援。”下午4时20分,一个手掌、手臂都受了伤的年轻人急匆匆赶到指挥部求援。
几名指挥员一合计,3分钟后,指挥部牵头人、总参谋长助理孙建国便下达了指令:“军区陆航团出动4架直升机,带上药品、食品和水,机降到三江乡,然后运回全部伤员和老年游客;武警部队组织在三江乡附近11公里处的水墨镇救灾官兵徒步前去救灾。”
不到1分钟,指挥部指挥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作成便接通了某陆航团政委张晓峰的电话,对救援行动作了部署,并要求每架飞机带上3名医生,飞两个架次运去物资、运回人员。指挥部指挥员、武警四川总队副参谋长刘国荣也联通了在水墨镇救灾的武警官兵,指派100人快速前往救援。
记者细数前来求救的群众,短短半小时指挥部就接待了16批,每一批他们都及时给予了解决。指挥员们还协调了12起军警民联合救灾行动,并指示成都军区军需物油部筹备大衣、胶鞋、棉被、干粮等物资16万件,于明天上午分运灾区5个救援点。
指挥部指挥员、成都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张全林告诉记者,指挥部成员前两天两夜没人睡上一分钟,一天时间只顾得上吃几块饼干,喝几口矿泉水,嗓子哑了就含上润喉片,但都有着指挥军警民联合打一场抗震救灾胜仗的坚强信心和决心。(本报都江堰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