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起飞越来越少,这支常年担负二等战备值班任务的航空兵部队依然警惕地守卫着祖国西南边陲的领空……
边关的鹰:守卫和平,时刻准备着
快速登机 中国国防报 于朱 摄
新年前的一天,6时整,祖国西南边陲的山河还在沉睡之中。伴着残星冷月,笔者随着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曹正华一起踏上“上哨”的路。
在启明星的指引下,我们驾车来到机场一角的一幢两层小楼。这里是二等战备值班室,马存贤和孙军两名飞行员头戴飞行盔,身着抗荷服,腰间挂着伞刀和手枪,手提氧气面罩和卫星定位仪,全副武装地与机务人员在楼前列队待命。距小楼150米开外的停机坪上,3架装挂整齐的战鹰昂首待飞,在星月之辉的照耀下,散发着幽蓝的光芒。
6时50分,太阳把地平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在向指挥所简短汇报准备情况后,“哨所”安静了下来,像一张拉满的弓,而箭已在弦上。
僚机:等待的滋味
笔者观察:“衣不卸甲,马不离鞍”是对值班飞行员的要求。走到哪里装备都不能离身,夏天再热也不能脱掉抗荷服,当异常空情警报响起时,他们便会全副武装冲向战鹰……
走近僚机飞行员孙军,他正在沙发上休息,略带稚气的脸上表情严峻。突然,值班电话的铃声响起。他猛地从沙发中站起身,警惕地望向窗外,眼中透出鹰一样锐利的光芒。当发现没有空情警报时,他失望地坐回了沙发之中,这时才看到我们的到来。
“担负战备值班8个月,一次没有遇到过战斗起飞,甚至连等级转进也没有碰到过!”这是孙军跟我们发的一句“牢骚话”。翻开孙军的履历,不难发现他是个争强好胜的小伙子。从飞行学院毕业来到成空某训练基地仅一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新飞行员成长为飞行教员。2006年初,作为飞行储备人才来到航空兵团改装,他刻苦钻研,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改装课目,最早一批走上了战备值班的岗位。从此,25岁的他担负起了维护祖国领空尊严的职责。
从孙军的言谈中,笔者还能感觉到他对肩上这份责任的自豪和那种无法掩饰的期待。“记得刚来到团里第一天,看到有架飞机在拉起落,着陆动作太漂亮了。那航线建立,那下滑曲线,啧啧!听老飞说,才知道那是团长飞的。”
从那天起,孙军就缠上了曹正华,问题总是一大堆,而曹正华从来没有不耐烦过。用孙军的话说,团长像部计算机,只要是业务上的问题,有问必答,答必准确。有一次着陆,已经放单飞的孙军感觉技术已较为成熟,模仿老飞行员用小速度大姿势落地,虽然动作做得很漂亮,可飞行结束后还是挨了曹正华的一顿训:“落不到跑道上怎么办?偏离方向冲出跑道怎么办?你的火候不到就要一招一式地来,刚学会走就想跑,这样不行。”几句话虽然说得和风细雨,但已让孙军的脸上感到了火辣辣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