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体将2006年称为俄罗斯太空探索之年。1961年加加林进行人类首次太空之旅,此后,俄罗斯太空火箭工业走过了60周年历程。俄罗斯在卫星发射方面仍旧处于领先地位。雄心勃勃的2006-2015太空计划涵盖了所有太空研究领域,包括载人任务和自动探测器发射。
开拓国际航太发射市场仍是俄罗斯的发展方向。2005年,俄罗斯实施了24次发射任务,比2004年发射的23次还多。俄罗斯占据了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45.5%,成为商业太空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2006年俄罗斯除了继续进行商业发射外,还与欧空局签署协议,使俄罗斯联盟号火箭自2006年起获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吸引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量发射合约。俄专家推测,自2006年起,五年内联盟号火箭将为俄罗斯赚得十亿欧元的收入。
卫星方面,1993年俄拥有卫星186颗,到2002年俄卫星数量下降到97颗,但是2003年卫星数量下降的趋势减缓,这一年俄罗斯发射卫星的数量已达20多颗。未来俄卫星发射趋势是:增加军民两用卫星的发射,力争在未来数年内,使军民两用卫星达到所有卫星的一半;增加通信卫星的发射。近年来,俄罗斯大力发展导航卫星系统,还不断发射新一代运行寿命较长的卫星,以代替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运行寿命较短的老卫星,逐渐完成新老卫星群的更替。
俄罗斯近几年进行的导弹试验次数呈递增趋势,尽管有报道称,自198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弹道导弹数量明显下降,服役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由4000降至2000。5月消息,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新闻部门表示,2004年俄罗斯进行了173次试验,2005年进行了205次试验,2006年计划进行221次,其中22次正在进行。12月,俄罗斯战略核计划也浮出水面。对外关系上,俄罗斯与美国仍是针锋相对,同时继续与印度等国合作。
一、航天规划
2006年,俄罗斯正式公布《2006~201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计划》,太空部队司令描述了俄军事太空复兴计划,能源公司也公布了未来25年载人太空飞行计划。此外俄中将还提出空天武装斗争新概念,建议将空中、太空两个界限不明领域内的行动视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筹建电子战部队(当前俄武装力量除陆、海、空外,还有战略火箭兵、航天兵和空降兵3个独立兵种)等。航天工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是太空探索(俄罗斯计划到2015年巩固该领域的优势地位)。2006年7月报道,俄总统普京已下达命令,要求航天制造工业合并为一家新公司,成为卫星制造工业领军者。到2015年以前,俄罗斯航天领域将形成3-4个综合性机构,涉及俄罗斯60%的航天企业。航天企业的新工业设备比重也将由3%增至33%-35%。
(一)正式公布十年航天计划
2006年2月,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网站公布了《2006~201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计划》,该计划于2005年10月获得政府批准。十年计划要求2006年增加30%的太空领域预算拨款,从185亿卢布增加到240亿卢布,以应对美国的挑战。俄政府2004年财政预算中,用于太空项目的资金为125亿到130亿卢布,比2003年增长55%。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加强军事航天力量的建设,不断提高太空兵力兵器的作战能力,并赋予了发射各种军用航天器和打击敌太空武器系统的任务。12月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政府制定一份未来30-40年国家航天活动的通用计划。
(二)俄军事太空复兴计划
2006年10月,俄罗斯太空部队司令Vladimir Popovkin表示,俄太空部队将避免军事太空及太空导弹防御方面的潜在危机;制止俄罗斯太空星座及地面设备在数量与质量上的退化;为复兴创造先决条件以便有效完成复兴任务。从2007年开始,俄罗斯太空部队将发射新型军事航天器。预警雷达、火箭及空天防御是三项重要任务。
(三)未来25年载人太空飞行计划
4月,能源公司公布“俄罗斯2006~2030年载人太空航行研发计划的概念”。包括载人月球计划和探索火星计划。载人太空飞行计划分四个阶段执行:(1)研究经济效益好的可重复使用的“快船”太空运输系统;(2)基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段近地太空工业化开发;(3)执行探月计划,建立月球工业;(4)火星载人探索任务的执行。此《概念》旨在为近地太空工业及随后的探月工业计划和飞往火星计划,探寻一个结论性的和阶段性的解决方案。
二、航天运输
2006年俄罗斯航天发射取得显著成就,并期望到2015年获取全球航天业务市场21%的份额。从俄罗斯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太空旅游价格将增至每人0.21亿美元。目前第5名太空游客正接受训练准备2007年升空。根据俄罗斯到2015年的航天发展战略,俄罗斯航天火箭业将重组,2010年前成立10家综合公司,之后这10家公司将被三四家大型公司所取代。克鲁尼切夫中心将兼并四家公司。
此外,由于租金昂贵无法维持,俄罗斯导弹部队将于2007~2008年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撤离,军用卫星及弹道导弹发射设施将被转移到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对其进行10年投资建设。拜科努尔发射场的某些站点将由俄罗斯航天局管理,执行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任务和民用卫星发射任务。国际合作方面,与欧空局达成协议,在法属圭亚那建造“联盟”号发射场,与欧盟签署太空领域共同任务及目标法令,俄、印尼可能开展四年空射宇航计划合作,并期待与中国开展大型航天合作项目,还运送首位韩国、马来西亚、委内瑞拉宇航员入太空,向印度提供最新太空技术,在南非创建航天控制中心,为南非发射该国自主研制近地观测卫星。
(一)航天发射概况
2006年俄罗斯共进行23次航天发射(包括3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其中21次成功,2次失败。具体如下:
4月25日,发射以色列间谍卫星“爱神星”B(Eros B)。发射地点为远东的斯沃博德尼航天发射场移动发射台。20分钟后,卫星成功进入轨道,并移交用户控制。
5月3日,俄罗斯军方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使用“联盟”号火箭将间谍卫星“宇宙”-2420(可能为“钴”-M)送入轨道,卫星进入距地168 千米~337千米轨道内,轨道倾角约67度。
5月26日,俄罗斯北方舰队从巴伦支海“叶卡捷琳堡”核潜艇上使用改装型弹道导弹“静海”-1(Shtil 1)火箭将科学卫星“指南针”-2(Kompas-2)送入低地球轨道。
6月15日,俄罗斯三级“联盟”号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地球观测卫星,从太空监视自然资源与突发事件,向政府及商业用户提供服务。这是俄罗斯自1999年之后首次发射地球观测卫星。
6月16日,“质子”号火箭发射哈萨克斯坦的首颗通信卫星KazSat 1。10月报道,俄罗斯已经向哈萨克斯坦移交了KazSat-1通信卫星的控制权及地面控制站。俄罗斯克鲁尼切夫航天研究中心,9月份赢得建造哈萨克斯坦第二颗通信卫星KazSat-2的竞标。KazSat-2卫星预计成本为KazSat-1的两倍,计划2009年发射。
6月25日,俄“旋风”-2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宇宙”-2421侦察卫星(属“传奇”系列),约1小时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7月12日,俄罗斯“第聂伯”火箭将美国比格罗宇航公司“起源”-1(Genesis-1)可膨胀太空舱成功送入轨道。
7月21日,俄“闪电”-M运载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宇宙”-2422军用卫星,约56分钟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7月28日,罗克特火箭(Rokot/Briz-KM)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韩国“阿里郎”-2多用途卫星。
8月4日,一枚“质子”号火箭从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将欧洲“热鸟”-8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发射后9小时11分钟,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9月14日,俄“联盟”-U中型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军事卫星“宇宙”-2423,这是俄罗斯2006年发射的第四颗“宇宙”系列军用卫星。卫星入轨后所有系统运转正常。
10月19日,“联盟”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欧空局首颗极轨气象卫星MetOp-A。“联盟”火箭增大型有效载荷整流罩由欧洲阿里安太空公司提供。整流罩长11.4米,外径4.1米。
11月8日,一枚“质子”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将阿拉伯通信卫星Arabsat-4B送入太空。国际发射服务公司1995年成立,包括俄罗斯宇航公司及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供“质子”及“宇宙神”系列火箭发射业务。2006年10月洛?马公司完成国际发射服务公司股份的销售,新公司仅致力于“质子”(使用“微风”-M上面级)的发射任务。
12月24日,“联盟”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子午线”( Meridian)卫星,旨在改善俄北部及远东地区的远程无线通信状况。
12月25日,“质子”-K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三颗“格洛纳斯-M”(Glonass M)卫星,卫星进入正确轨道。这三颗卫星是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升级版。使用寿命为7年。
12月27日,“联盟”2-1B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将一颗法国COROT天文探测器送入太空。
2006年俄罗斯火箭的几次失败发射:
2月28日,“质子”火箭(俄罗斯制造)未能将“阿拉伯星”-4A(ArabSat 4A)送入正确轨道,可能将其弃置于一个无用轨道。本次发射失败归咎发动机氧化器系统受污,“质子”号火箭自1996年提供商业发射以来的第3次失败(共36次发射)。前两次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
7月26日,由常规弹道导弹改装的“第聂伯”火箭未能将18颗小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坠于拜科努尔发射场南部25千米处。事后俄公布:火箭发动机内的一个液压传动装置发生故障,导致火箭因发动机关闭而坠毁。本次发射失败共损失18颗小卫星。最大载荷为白俄罗斯首颗人造卫星Belka,这是一颗监视遥感卫星。
(二)运载具研发
·俄欧启动“先进乘员运输系统”登月飞船研究
2005年12月,欧空局表示不愿意支持有翼航天器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取消载人航天器竞标活动,原因是没有胜出者。俄欧就研发“先进乘员运输系统”(ACTS)计划进行了磋商。2006年2月,俄欧航天局高层会议重新讨论了运输系统的任务需求问题,7月欧空局通过成员国资金筹集及法律文件,俄欧将于9月初启动“先进乘员运输系统”计划。计划历时18个月,涉及四个工作领域:载人月球飞行;检验飞行器构型的初步系统设计;子系统的详细设计,包括NASA可能参与设计的对接装置;建立合作机制和协议,并为已选航天器的全尺寸研发确定分工。约7个欧空局成员国预计将提供1870万美元。
“先进乘员运输系统”是一种由太空舱、服务和居住舱组成的登月飞船(Moonship),将以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为基础进行设计,服务和居住舱的设计源自欧空局国际空间站的“哥伦布”实验舱及自动转移飞行器(空间站再补给飞船)。
·俄罗斯航天局可能购买能源公司“渡船”号货运飞船 。10月报道,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正在协商从能源公司购买“渡船”(Parom)号轨道飞船事宜。“渡船”号飞船将在轨道上停留15年,可以在轨道间飞行60个来回,将运送到低地球轨道的货物转运到国际空间站。“渡船”号飞船衍生自“进步”号货运飞船,可携带重达12000千克的货物舱,将之送往国际空间站。“渡船”号不使用时,则对接在国际空间站。
·建造“联盟”-K飞船飞往月球。10月报道,俄罗斯能源公司表示,将建造一种能够往返月球的“联盟”-K(Soyuz-K)飞船。目前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飞船改装的最后设计。新飞船将配备数字控制系统,能够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及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能源公司还在继续设计“快船”。俄罗斯计划在2011~2012年进行首次载人绕月飞行。
三、卫星
2006年,俄罗斯发射四颗军事卫星及其它科学卫星。在2006年~2015年的俄罗斯联邦航天计划中,俄罗斯预计发射21颗电信卫星,1个双星多用途中继系统,12颗移动通信卫星,5颗气象卫星,5颗环境监测卫星,以及一些用于研究天体物理学、生物医学、太阳和月球探索的观测台及航天器,并发射火星、金星探测器。俄罗斯还将为全球卫星辅助搜救系统Cospas-Sarsat建造2个航天器,为国际空间站建造7个舱段。俄罗斯航天局长表示只要一直有经费维持,在未来十年,俄罗斯的航天器在轨数量将会突飞猛进地增长。
据悉,俄罗斯在轨卫星90多颗,2/3超过设计使用寿命,60多颗军用卫星,半数以上超期服役。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政府工作会议上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太空力量,将卫星总数保持在100颗以上。近年俄倾向于降低军事卫星数量,提高民用卫星的比例,纯粹军事卫星比例下降,民用卫星比例剧增,许多民用卫星事实上是两用卫星,可完成某些国防任务。
(一)卫星现状
·四颗军事卫星入轨。
5月,间谍卫星“宇宙”-2420入轨,这是俄罗斯2006年发射的第一颗军事卫星,可收集高分辨率图像。据分析,该卫星可能是Yantar 级或Kobalt级新型间谍卫星,为俄罗斯国防部提供服务,支撑俄罗斯日渐衰颓的太空情报收集能力。6月,“宇宙”-2421侦察卫星(属“传奇”系列)入轨。据判断:“宇宙”-2421是一颗US-PU 级海军信号侦察卫星。7月有报道称,“宇宙”-2421在轨失灵,两个太阳帆板中的一个未能展开。7月, “宇宙”-2422军用卫星入轨。9月,军事卫星“宇宙”-2423入轨,分析家确信这是一颗侦察卫星。11月20日,“宇宙”-2423结束任务,按指令自行坠毁。此外,俄罗斯发射的本国卫星还包括:科学卫星“指南针”-2,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子午线”等。
·卫星频遭意外
3月,俄罗斯静地轨道电信卫星“快车”-AM11(Express-AM11)遭受不明来源的“意外撞击”失灵。该卫星于2004年4月发射,预计运行寿命12年。4月29日,俄罗斯唯一侦察卫星(雷达型)“宇宙”-2405( Kosmos 2405)提前脱轨焚毁,致使俄5天内无一颗专门间谍卫星服务。“宇宙”-2405是俄“传奇”卫星侦察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侦察并监控美国核潜艇等核力量,在轨两年,2004年5月发射。5月3日,发射“宇宙”-2420,使用寿命120天,暂时填补俄军 “天眼”空白。6月,“宇宙”-2421侦察卫星(属“传奇”系列)入轨,据称:“宇宙”-2421是一颗US-PU 级海军信号侦察卫星。7月有报道称,“宇宙”-2421在轨失灵,两个太阳帆板中的一个未能展开。9月,俄罗斯还发射了一颗仅运行67天的军事卫星“宇宙”-2423任务,分析家确信这是一颗侦察卫星。11月20日,“宇宙”-2423结束任务,按指令自行坠毁。此次任务结束虽不是意外,但对俄罗斯军事卫星现状可见一斑。
·“格洛纳斯”解除精度限制,预计2010年全部部署。俄罗斯国防部8月表示:由24颗卫星组成的导航及全球定位系统“格洛纳斯”(Glonass)将在2010年前全部部署,比此前宣布的日期推迟一年。2005年12月,3枚“格罗纳斯”卫星升空,在轨卫星增至17颗。2006年12月,俄还将发射3枚GLONASS-M系统卫星。据悉,Glonass建设计划进展顺利,预计2007年之前,导航信号可覆盖俄全境,2010年之前,可覆盖全球每个角落,具备与美国GPS系统相抗衡的实力。未来“格洛纳斯”对空中、海上、地面和空间目标的定位精度最高可达1米,但其最大优势在于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Glonass面临两个重要挑战是:促成发射所需数量的导航卫星,并创造商业运用的有利条件,使导航系统经济独立。11月,国防部长表示俄罗斯将从2007年起解除对使用Glonass系统的精度限制,使该系统能够提供精确的、不受限的商业应用。
(二)预研项目
·研制首颗“最低配置技术纳米卫星”。3月报道,俄罗斯专家正在研制俄第一颗纳米卫星,其体积比家用奶粉桶略大,重5千克,星上配有数码相机,拍摄视野达290千米,分辨率50米。有望在未来1~2年执行对地观测任务,用户可用小型接收站自行接收图像。卫星具有重量轻、设计相对简单且制造周期短、成本低廉等特点,还可通过现有的“全球星”卫星通信系统直接操控。据称,试验型纳米卫星已于2005年进入太空,并完成了各种测试任务。
·积极研发具有创新性能的轻型卫星平台。轻型航天器有助于实现俄罗斯致富,发挥新型自由市场环境中的潜力。十年计划包括研发一系列先进的轻型航天器,每颗重量只有数十、数百千克。包括:(1)带有可互换载荷的卫星平台。Kondor-E雷达与Ruslan-MM通信卫星基于此平台。(2)Yakhta 卫星平台。(3)“对话”卫星。Yakhta 卫星平台与“对话”-E(Dialog-E)卫星共同使用,旨在在俄罗斯卫星通信能力中打造一种备份力量。(4)“涅瓦”(Neva)卫星平台。该平台利用Skif空射系统发射,图-22M飞机是初始载具。(许红英 侯丹 郭多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