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首度在京召开(图)
    2006-07-27 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中心

          2006年7月25日至27日,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印度等17个国家航天局和空间机构的官员和专家约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博士受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云川委托与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主席Narendra Bhandari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辞,孙来燕并做主旨发言,美国国家宇航局、日本航空宇宙开发机构、意大利航天局以及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等相关负责人也分别发表讲话。与会专家对127篇相关论文在会上进行了研讨和广泛交流。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主旨发言中讲到,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的目的探索月球和外层空间,扩展和深化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一贯主张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和外空资源,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探月活动,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孙来燕表示,中国的“嫦娥一号”卫星将于明年择机飞往月球,预定实现绘制完成三维月球地图、进行月表化学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分析、进行月壤探测、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四项科学目标,前两项任务将分别由CCD相机、激光高度计和γ/X射线谱仪完成;后两项目任务分别通过微波探测仪和高能粒子探测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完成。他强调,嫦娥工程是一项开放的工程。嫦娥工程的数据产品将根据行星数据系统标准,按处理的程度进行分级,供不同类型的专门课题研究和特殊产品制作使用。同时,我国正在筹备成立嫦娥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吸收大批学者参与嫦娥科学研究,以取得更多科学成果。

      据悉,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是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ILEWG)于1994年发起并主办的。旨在发展月球探测的全球策略,建立交流和合作活动的论坛和机制,实施国际协作与合作。大会从2003年起由每两年举办一次改为一年一次。国际月球大会从发起至今已是第八届,本届大会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共同主办。大会将围绕探月计划进展与综述、绕月卫星、着陆器及月球车、科学探测有效载荷、月球科学问题、地面应用与测控、发射与轨道七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交流。

      开幕式后,各国分别就目前各国的探月发展状况进行了分组交流,并对国际月球探测进行展望,大会将持续到27日,为期三天。7月26日,大会将向公众开放。届时,我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等将到场作报告并回答公众问题,大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月球知识,接受到更多的月球探测教育。

      此次大会首度在京召开,将为我国的科学、工程与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与其他各国月球探测专家交流的平台。增进与国外月球探测及深空探测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为今后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国外月球探测最新动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推动我国空间探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以及中国探月工程和世界探月计划作出一定贡献。 (张涛)

    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会议现场。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会上做主旨发言。


    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印度等17个国家航天局和空间机构的官员和专家近200人出席本次大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