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飞所1985年开始研制歼十 1992年研制枭龙
    2006-06-14 中国新闻网

    解放军歼-10战机

      14年前的一个秘密任务
      祖国的大西南,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地,与武侯祠相邻的锦江旁,如今就深藏着一条“卧龙”,这就是中国新崛起的歼击机基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611所)。
      1970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一分为二,300多号人风驰电掣举家迁往成都。611所,从此成了飞机设计研究抹不去的代号。
      611所刚建立,便遭遇文革之非常时期。611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沉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搞科研”,回忆起那段“闭门造车”的寂寞时光,原所长成志明意犹未尽。
      直到1984年,国内第一架全天候歼击机———歼7C战机诞生,611所才轰然间进入公众视野。战机正式装备中国空军,成为现役机种主力之一。但由于技术上仿制原苏联,缺陷在使用中慢慢显现,到1992年,飞机出口受阻。此时,611所接到了三大任务:研制一架先进战机,建立一个先进战机研制基地,造就一支掌握最先进航空技术的队伍。
      也就在611开始从沉寂中“苏醒”的当头,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闻知歼7威名,风尘仆仆来到611所调研考察。临别,将军挥毫题赠“创新”二字加勉。是时,611刚满14岁。
      将军此行,大大提升了611人的自信力。1985年,611所在与同行“老大哥”的竞争中,一举夺得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的立项,中国第三代战机的研制擂响战鼓。
      1992年初,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任务降临611所。中航进出口总公司、611所和成飞公司负责人被秘密召往北京,接受着“秘密指示”。此行,所长为611人带回一个新任务:研发中国新一代轻型战斗机。定位上,航空部的指令有3点:性能好,价格低,作战效能世界先进。不久,巴基斯坦表示有兴趣参加联合研制。
      与巴方“马拉松式”的谈判拖延了7年之久,最终于1999年初签署联合研制新型战斗机的协议。611所作为“主设计”,再次被历史推到前台而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2003年8月25日,枭龙01架实现首次飞行。“当时很多人都哭了,那是一种压力释放后的情不自禁”,结构室主任黄建云至今仍很动情,搞一架飞机真不容易,从做方案到批量生产,一般都要15年,很少有人一生经历研制3架飞机的全过程。
      从1992年的谈判始发,到2003年首飞,再到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枭龙翔天的意义,不仅是飞越14年。一架战机的横空出世,写着一个民族的快意。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