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平台信息化应用(2)———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平台信息化应用(2)

    2.4.    系统数据库结构

      基于物流平台运作的特点,其信息系统的数据需求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对一些必须在公司物流网络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的数据,如仓库、车辆、客户、货码、员工名称等信息必须保持一致性。必须做到一个服务网点输入后,其他所有网点都能共享这些信息。
     
      数据库安全保证。
      数据查询效率:为了保证整个公司内部的工作效率,数据的查询必须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得出。
      多数据库兼容(例Oracle、SQL Server、DB2):由于整个公司网点众多,为了降低成本,系统必须满足兼容不同的数据库。如在某些网点采用性能较低、成本较低的数据库;而在重要的数据中心则采用性能较高、成本也较高的数据库。
    2.4.1.  数据库结构

      基于物流平台的现状,本系统数据库拟采用中央集中式数据库结合各地临时数据文件的结构模式。
      这种解决方案的特点就是能够保证整个系统中的数据实时同步,数据的统一管理。但这种方案要求通信网络有较好的通信速度、安全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快速处理数据。在网络出问题的时候关键业务仍然可以通过临时数据文件进行。

    2.4.2.  多数据库兼容

      为了解决物流信息系统兼容不同的数据库问题,拟采用针对不同的数据库实现不同的数据库插件。在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在不同的网点,只需配置目标插件,就可以让整个系统兼容不同的数据库。

    2.4.3.  数据备份与恢复

      制定良好的备份策略,是物流平台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对于数据的备份,物流平台除了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以外,还可以采用逻辑备份与物理备份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最大可能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最小恢复时间,所有备份数据存放在磁带中和远程数据库服务器中。所有备份均通过预先定制的策略编写自动备份脚本文件或程序来实现。 

      逻辑备份:每天凌晨一点对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增量备份(只备份当天发生的业务数据)。每周六凌晨一次全备份,每月的全备份作为历史数据存档。

      物理备份:物理备份分为两种(数据库关闭与不关闭),也就是冷备份与热备份。每月做一次全数据库备份(全部表空间备份),对于业务量大的数据每周做一次全备份。每周做一次一级增量备份,包括产生的重做日志文件。每天做一次二级增量备份,每天备份当天产生的重做日志。

      容灾策略:为防止因意外情况如地震、火灾而产生的数据库破坏,所有备份的数据应存放在与生产数据库远离的地方,如有必要,可考虑为每一数据库建立相应的远程STANDBY数据库。

    2.5.    系统运行环境

      考虑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平台基于开放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具备较广泛的计算机硬件平台支持,支持市场上主流计算机厂商的Unix、Windows平台,便于系统的移植和升级;全面支持中文界面和中文输入;网络通讯支持TCP/IP协议。具体运行环境如下: 

      客户端程序运行在浏览器环境中,用户只要在客户端机器上装有浏览器(一般由操作系统自带的),就可以运行程序。而不需要在客户端上装专门的客户端程序。

      服务器端的程序可以在Win2000、Window NT、Linux、Unix等系统环境中运行。
      数据库服务器可以为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
      网络环境为支持TCP/IP协议的网络。

    2.6.    系统开发环境

      整个系统采用先进的Browser/Server与传统的Client/Server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完全基于Java 和 XML技术开发。系统采用J2EE框架,便于系统的扩展。中交国科在项目开发中采用以下开发环境:

      项目开发管理工具——MS Project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的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
      后台Java 开发工具——Eclips4.0
      前台页面开发和网站管理工具——Dreamware UltraDev
      软件版本控制环境——CVS
      软件测试环境有:性能测试环境、单元测试工具、自动化系统测试工具——Winrunner、缺陷跟踪软件。

    2.7.    系统安全策略
    2.7.1.  安全策略的三个层次

      网络的安全选用网络版的防火墙,网络扫描仪,系统扫描仪,实时入侵监控,互联网防病毒。

      服务器的安全选用服务器版的防火墙,数据库扫描仪,文件服务器的病毒防护,邮件服务器的病毒防护。
      安全管理选用全面的企业用户管理。

    2.7.2.  常用的安全策略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限制未授权用户访问本企业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措施,访问者必需要能适用于现行的所有服务和应用。例如透过Internet服务,包括Web浏览器、电子邮件、FTP、Telnet及RPC和UDP等。这里重点在于服务器数据库的访问控制。

      授权认证(Authentication):为提供企业网络资源给本地用户及各种远程用户、移动用户、电信用户使用,所以为了保护网络和信息安全,必须对访问连接用户采取有效的权限控制和身份认别,以确保系统安全。
     
      用户认证(User Authentication):基于对每个用户的访问权限认证,就像用户LOGIN的程序一样。

      客户机认证(Client Authentication):基于客户端主机的IP地址的一种认证方式,系统管理员可以决定对每个用户如何授权,允许访问哪些服务器资源和应用程序,何时可以访问。允许建立多少话路(Session)等。
     
      话路认证(Session Authentication):通过话路代理软件实现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话路建立认证。

      加密(Encryption):内置的专用加密和密钥管理方式;固定密钥的加密和认证方式;用于IP加密的密钥管理。

      路由安全管理(Router Security Management) :通过一个集中管理的主控,可以配置和管理多个路由器上的访问控制列表。改变配置时,也只需在中央管理主控中改变,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访问控制列表,并把ACL分布到全企业范围内的相关路由器中。
     
      网络地址翻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主要防范企业网内部的IP地址被公开。将内部网络的IP地址翻译成外部可以使用的IP的地址,并满足企业网上的IP地址能接入Internet上使用及管理。

      内容安全(Content Security):提供数据监测功能到高层服务协议,保护用户的网络系统及信息资源免遭宏病毒,恶意Java ActiveX应用程序及含不必要的内容的Web文件的入侵,并且提供最佳化的 Internet访问。

      连接控制(Connection Control):服务器负载均衡(Server Load Balancing)

      记录管理(Auditing):可提供用户在网络中的活动情形记录。

      企业安全策略管理(Enterprise-wide Security Management):透过提供集中的安全管理机制,只要在一工作站中,即可在保障网络安全性的条件下,实时对网络配置进行控制。

    2.8.    系统建设目标

      选择开放式系统平台,采用统一的系统结构,使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可控性和兼容性,更好的适应新业务拓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网络平台的设计采用集中数据中心模式,利用Internet / Intranet技术构建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所有业务系统数据集中在数据中心;
      各物流网点通过ADSL接入数据中心,进行业务操作;
      在数据中心构建Internet专线接入,提供互联网的“物流商务”服务,如:网上提供物流信息资源、物流手续网上办、网上配货等;
      各客户、各个车队、其它物流供应商与平台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短信、互联网等方式实现;
      可以实现网上物流管理,用网络指挥和调度,优化物流及配送线路。
      系统建设方案应在满足目前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今后若干年内不会落后,且可根据业务的发展进行扩容或升级。

    2.9.    系统设计原则

    1)  系统先进性
      选用业界领先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软件、硬件技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及惯例为整个系统提供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服务。

    2) 系统可靠性
      使用成熟的、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来保障硬件及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3) 系统可扩充性
      所有的系统主机及通信设备均可支持更高速度的处理和通信要求。在适合本网络系统要求的配置的同时,并预留满足更高性能要求时的接口,以便通过增加网络设备的内部模块的叠加方式来实现系统升级,保证原有投资。

    4) 系统可管理性
      系统的可管理性通过简便的网络管理技术,采用专业配套的网络管理软件,实现对网络节点、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

    5) 系统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通信系统的可互连及工业标准的相容。采用国际互连网通信协议来实施网络连接,保证现在和将来与其他系统的可连通性。采用工业标准的硬件设备,以保证获得绝大多数厂商的长期技术支持。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