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团对标实战练兵自设“极端前提”——
伴随保障不再“呼之即来”
经过前不久的那次演练,陆军某团三营八连连长赖呈祥,感觉自己现在干啥工作都有未雨绸缪的感觉。
“得把困难想得再多点。”赖呈祥和很多参演官兵记忆犹新——
演练中,该团官兵向目标地域挺进。急行军时,导调组宣布:八连列兵鲍中亚不慎崴脚,“伤势”严重,无法跟上队伍。
赖呈祥简单查看“伤情”后,按惯例让“伤员”就地等待梯队后方的救护车,其余人员继续行军。没想到,导调组又设置新情况:救护车因故障抛锚,1小时后才能赶到。
赖呈祥心头一紧:让“伤员”就地等待,随时会有被俘危险;让“伤员”随行,势必影响行军速度……两难之间,赖呈祥选择了后者:安排两名战士轮流搀扶鲍中亚,跟在队伍后面。
演练仍在继续,“意外”接踵而至。到达指定地点后,各连迅速组织人员休整,炊事班选好位置,准备生火做饭。此时,导调情况再次下达:“‘敌’侦察机正在附近空域活动。”赖呈祥立即命令全连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伪装,并改为食用个人自带的单兵食品。
然而,赖呈祥发现,很多官兵不愿吃携带的单兵食品。问及原因,他面色凝重——以往演练,都有炊事班做饭,官兵很少吃单兵食品。因此,一些官兵的单兵食品没有及时更换,已经过期了。
休整之际,三营营长杨明明召集干部骨干进行讲评,指出八连暴露的种种问题:出现崴脚“伤员”,是否要先进行冷敷处理?战备规定要求每名官兵随身携带一日份单兵食品,为什么还有人一味指望炊事班保障饭食……一连串的反问,让大家沉默了。
杨明明紧接着说:“平时尽可能让保障工作细致到位,是为了让大家全身心投入训练。但战场瞬息万变,哪有呼之即来的后勤保障?”
以此为例,该团举一反三,利用战备教育等时机,围绕备战中的保障问题组织讨论,纠正部分官兵等靠要思想,同时结合训练计划,突出野战环境下辨别可食用食物、利用简便炊具快速制炊等训练,提高官兵立足自身解决保障难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