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王军:“我是零号”
    2012-08-13 新华社

        新华社甘肃酒泉8月12日电 题:“我是零号”——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站长王军

        “10,9,8,7……点火,起飞!”铿锵有力的神九飞船发射倒数口令,来自零号指挥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站长王军。

        入伍21载,王军先后7次担任卫星发射任务零号指挥,连续3次担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飞船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零号指挥,发出的指令数以万计,从未出现一次差错。

        1999年,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王军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回到大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继续工作,还是留校成为一名教员?

        短暂的犹豫后,王军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大漠戈壁虽然条件艰苦,但那里有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有自己深爱着的一线航天事业。那里,更需要自己。

        踏上北去的列车,他给导师留下10个字:难忘戈壁情,立功航天城。

        茫茫戈壁见证了王军的承诺。

        地面设备站站长孙耀东忘不了王军在雨夜中为神舟七号飞船遮风挡雨的身影。2008年9月22日深夜,发射场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而此时,船箭组合体已立在塔架上。王军异常焦虑:当初修建发射架时并没有设计防雨功能,雨水一旦渗入箭体,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紧迫。王军冲上发射塔架,组织官兵们迅速用绳子、毛毯和防雨布结成两张硕大无比的“防雨网”,把高达105米的塔架从上到下包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清晨,风停雨歇。任务指挥部检查显示:船箭组合体技术状态一切正常!3天后,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

        2009年4月,为了探索新形势下航天发射训练的有效模式、解决发射场没有火箭产品进行实装训练这一难题,在参与完成航天发射一体化仿真训练系统一期研制工作之后,王军主动请缨,担负起研制运载火箭虚拟装配系统的重任。

        那段时间,王军就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不知疲惫地奔走在厂房和办公室之间。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课题组的同志也铆足干劲,向着科学高地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厚回报。5个月后,一套基于虚拟人技术的运载火箭虚拟装配系统破茧而出,实现了航天发射训练从原理学习、实物训练、仿真训练到“高沉浸感” 虚拟现实训练的巨大跨越。这年9月,在总装备部组织的一体化仿真训练现场观摩会上,成果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坚守在大漠深处,王军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名“航天尖兵”的人生传奇——

        转战总体组组长、技术室主任、站总工程师等16个工作岗位,手把手带出近百名专业技术骨干,先后参与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

        考取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荣立个人一等功,4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

        然而,在航天舞台上演绎精彩的王军,却常常无法扮演好人生舞台上的其他角色。

        每逢重大航天发射任务,儿子常常十几天也见不到他的面。当王军在夜色中匆匆赶回家,儿子早已经进入梦乡。妻子刘丽慧说,神九任务前,儿子总是在晚饭后把电视锁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电视台”,眼巴巴盯着屏幕,希望能在人群中看到爸爸的身影……

        2010年2月17日,王军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在神仙湾哨所服役。为了照看孙子,老人千里迢迢地从陕西老家来到了东风航天城。

        告别仪式一结束,王军就回到了发射场。这一天,距离“遥感卫星九号”发射不到20天。

        2010年3月5日,在王军沉稳如常的口令声中,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托举着“遥感卫星九号”直冲云霄……

        王军说,曾驻守离天最近哨所的父亲,一定能听懂儿子与中国航天人又一次的向天倾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