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雷达工程师使陆军装备器材收发效率提高16倍
科技日报
暴雨如注,炮声隆隆,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激战正酣。

突然,“红军”炮兵群的快反应系统失灵,数十门火炮顿时变成了“哑巴”。炮群群长心急如焚:现场保障分队虽全力抢修,但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火炮仍然没有“眼睛”。

“快请刘茹。”战役装备保障指挥所几乎异口同声。刘茹火速赶到现场,从作判断到找出故障点,仅用了1分36秒。

刘茹是谁?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高级工程师,我军从地方大规模特招入伍的首批大学生干部。她扎根基层部队28年,获得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一、二等奖各2项,被誉为山沟里走出的“爱迪生”。

根植基层结硕果

出生于双军人家庭的刘茹,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翻开她年轻时的照相簿,照片中的她楚楚动人:标准的瓜子脸,俏丽的鼻子,总是笑吟吟地露出两排齐整的小白牙。但就是这样一只金凤凰,偏偏飞进了山沟沟,并且一待就是很多年。

刘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江苏南通无线电厂,工作两年后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但当得知部队要特招一批技术干部时,刘茹毅然报名了。身为老一代军人的父母支持她的选择。就这样,24岁的刘茹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入了绿色方阵。

3年后,刘茹所在的南京陆军学校后勤训练大队因编制调整人员分流,刘茹再次走到人生的分水岭。

刘茹父亲是一名军内知名肝病专家,年近八旬时还坚持坐诊、查病房、进手术室,平时大部分时间待在医院。“医生要离病人近些,学技术的人要离一线近些。”父亲这句话对刘茹影响很大。就在很多人想方设法进机关、留城市时,刘茹却向上级提出申请:下部队,搞技术。

大队领导提醒她,基层苦、条件差,跟“铁疙瘩”打交道,女同志不合适。但刘茹说:“我学的是物理专业,到一线能更好地发挥优势。”

1987年11月,刘茹一路颠簸来到皖东某雷达仓库修理所,成为当时全军军械系统基层修理所第一位女军官。

修理所四面环山,远离城镇,蔬菜只能靠自己种,生火只能靠上山打柴。生活的艰苦没吓住刘茹,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攫住了她。入伍前,她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手里有项目,手下有人员。但到修理所后,由于专业不对口,不懂雷达修理,只能修理雷达的附件和仪器仪表,干着“边角料”的活儿。“我的价值能够在这里得到体现吗?”刘茹彷徨了。

身为军人的父亲专门找她深谈了一次,父亲的话既严肃又诚恳:“爱岗位才能爱军营。别说修理工,就是泥瓦工,只要爱这行,一样有出息。”从那以后,刘茹在心底接纳了修理所,并安营扎寨:不仅将女儿接来,还动员大学同学、已到机关工作的丈夫到山沟携手创业。

刘茹深知,“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她甘当小学生,从各种零部件的基本构造钻起,一边虚心地向技术骨干请教,一边反复摸索,勤学苦练。白天拜师学技术,晚上挑灯钻原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出国潮”“经商潮”最为汹涌的时期,刘茹的很多同学成了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