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雷达工程师使陆军装备器材收发效率提高16倍
科技日报

一次,一位女同学一路摸着来到了修理所,在刘茹简陋的机房里,送给她一瓶从国外带回来的香水时半开玩笑地说:“你一个月的工资可能也买不了这瓶香水。国外的科研条件好,准能找到你施展才华的舞台,赶快转业吧。”刘茹笑着把话题转到了学术交流上。从小生活在都市的刘茹,坚持留在山沟里编织梦想。

宝剑锋从磨砺出。刘茹两年之内就熟练掌握了9类69种型号雷达仪器仪表检测维修技术,实现了由“门外汉”到“雷达维修通”的跨越。在基层贫瘠的土壤中,刘茹扎下了根,并开花结果。

华丽转型谋打赢

刘茹到雷达修理所的头10年,正值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维修保障技术日新月异。身处基层装备技术保障一线的刘茹,先后3次调整专业方向,从雷达仪表维修到计算机硬件维修,再到软件系统的研发,她每次都能华丽转型。

1991年,南京军区在雷达修理所筹建计算机专修室,负责全区军械系统计算机设备维护。当时,计算机刚刚在部队应用,人才短缺。

当年8月,上级要选派一名干部去学计算机,刘茹“争”来了这个名额。一些官兵不理解:刘茹已是“雷达通”,何必闯进陌生领域找苦吃。刘茹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如果不及时充电,就跟不上信息化的节奏。

学成归来后,刘茹主动请缨筹建军区首个计算机专修室。为了提高维修技能,她将自费购买的学习机拆开,测量一个个元件,记录一个个数据,绘制了一套计算机工作原理图。不懈的努力让刘茹很快掌握了计算机维修的基本技能,实现了从模块维修到片级维修的飞跃,练就了耳听眼看便知故障所在并能有效排除的绝活。

掌握技术是为了给部队解决难题。成为计算机专家后,刘茹下部队、上海岛巡修十分频繁。几年下来跑遍了40多个部队100多个点,解决计算机设备疑难故障近千起。

“计算机软驱测试仪”是刘茹针对维修保障过程发现的问题研制成功的第一项科研成果。该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参加了全国新产品推荐会。她还先后革新发明了UPS电池充电器、电子语音备忘录等10多项科研成果,所在专修室业务建设走在全军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广泛应用。刘茹焦急地想为我军信息化建设做点什么。考验是严峻的,刘茹回忆说:“我大学所学的信息化知识,还不如现在一个高中生。”但强烈的使命感驱使刘茹再次攀登。

随着大批高新技术装备在部队“落户”,对装备器材存储方式、收发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刘茹大胆提出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系统的研制设想。这是一个综合集成计算机网络、条码识别、数据采集、光机电一体等高新技术的前沿课题。面对挑战,刘茹带着团队迎难而上。经过三年艰苦攻关,终于完成系统的研制。该系统的诞生,使装备器材存储空间节省了80%,非正常损耗降低了70%,收发效率提高了16倍,刘茹也获得了第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次的成功之后,刘茹没有停顿,她的目标锁定下一个目标:研发装备保障感知系统。

刘茹每次转型,都能成为新领域的带头人。不过,她的华丽转身,并非为了猎取一个个“领头羊”的虚名,而是聚焦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让科研直接服务战斗力。

甘为人梯育英才

作为军区装备保障科研战线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刘茹始终把打造过硬创新人才群体作为职责所系,在她身后,崛起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方阵:17名年轻科技干部人人能主修、个个有成果;科研团队5年获得2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