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设计与工艺技术、智能
机器人技术和系统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和系统集成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按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推广一代的原则安排相关研究内容,突破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化装备、研发制造过程自动化生产线,制定相应技术与安全标准,增强产业竞争力,抢占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并系统布局创新基地和平台,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1.建立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
重点突破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中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完善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为我国制造业实现低碳、高效、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撑。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我国智能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一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2.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
研发一批与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密切相关的共性基础技术,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部件,研发解决一批与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紧密相关的共性关键技术。
预期指标:解决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技术与部件,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十三五”制造过程智能化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的技术基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获得一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3.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
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智能化高端装备,重点突破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工程机械、石化装备、复合
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化装备。
预期指标:突破一批标志性的智能化高端装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部分装备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培育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
4.研发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
攻克一批制造过程智能化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进制造业核心业务与
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预期指标:研发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攻克飞机自动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和百万吨级乙烯成套工艺技术及关键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5.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
通过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系统、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提高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带动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实现制造业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预期指标:实现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示范应用,部分实现产业化,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提高10个百分点,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三、重点任务
根据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拟重点开展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智能化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如图1所示。
引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
图1智能制造重点任务布局(一)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关于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包括泛在感知条件下的新型感知理论与技术、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设计过程智能化理论、制造过程智能化理论与技术。重点解决未来智能制造所需的理论框架和未来共性技术,最终实现拟人化智能制造。
(二)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关
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等方面的差距,攻克一批核心基础部件、微纳制造技术、智能
传感器与
仪器仪表、
嵌入式工业控制
芯片、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制造过程安全与
安防技术等,形成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和系统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制造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核心基础部件,开展高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元件、高
可靠性密封件、新型高效高承载轻结构齿轮传动和功能部件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高性能的关键基础件和功能部件产品,实现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微纳制造技术,重点突破绿色纳米印刷装备制造技术,开发系列实用化生物
检测传感器与系统,开发工程化微米加工工艺和封装技术;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突破国家重大工程迫切需求的关键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产品开发技术;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研发面向工业过程控制和特殊控制的两个系列片上控制模块(CMC)芯片,针对工业仪器仪表、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装备数控系统、智能电表、太阳热能控制系统等不同行业进行示范应用;制造业信息化,研发制造业核心
软件,提供基础平台,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制造过程安全与安防技术,面向核电和石化行业开发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软硬件产品。
(三)智能化高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智能化高端装备是指对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装备,集中体现在高端装备制造相关的重大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究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化的工程机械与成套装备、新能源产品制造装备等,奠定高端装备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极大增强我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掌握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初步打破我国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引领高端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发展;智能化的工程机械与成套装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成套装备,开发8米直径硬岩掘进机和12米直径大埋深泥水复合盾构及重大工程机械装备,满足国家基础建设对大型隧道掘进和重大工程机械装备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新能源产品制造装备,攻克太阳能
电池和半导体照明产品制造核心技术,研发以MOCVD、PECVD 为代表的成套装备,提升行业自主研发和竞争能力。
(四)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装备与研究与开发
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在产品设计、柔性制造、高速高精制造、自动化和网络化制造等方面的差距,攻克一批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和成套装备等,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工业机器人,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自动化生产线,以大型运输机为对象,构建组件数字化装配系统、部件数字化装配系统和飞机数字化总装配系统;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与成套装备,突破百万吨级乙烯关键装备和关键工艺技术,实现百万吨级乙烯工程的自主设计、自主装备和高效、低能耗运行,形成产业化能力。
(五)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
针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集成应用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和智能化制造过程,研究实施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相关技术,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真正有效的产学研用联盟
加强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真正有效的产、学、研、用技术联盟;注重产业链垂直整合,面向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等环节,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的长期支持,探索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通过政府引导与推动,充分利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信心。发挥产业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分担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创新风险,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联合政府其它部门、各级科技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到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领域,推动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实施,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倡导技术研究与标准研制同步进行,加速智能制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及产业化。鼓励开发并掌握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作用,推进智能制造重点专项的落实,加快成果产业化,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围绕重点专项确定的主要目标,科学确定集群建设的重点方向,合理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路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发展。
(五)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智能制造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重点专项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一批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五、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