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泉火炬手“国宝”云集 航天人才辈出(组图)
    2008-07-01

    费俊龙:首棒火炬手

      在28日的火炬传递中,费俊龙是代表所有中国航天人传递的首棒“祥云”火炬。
      费俊龙1965年5月出生,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他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5年10月12日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太空飞行115个小时32分后重返神州。后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荣获“航天功勋奖章”。
      据悉,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包括费俊龙在内的航天员正在为我国首次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做最后的准备。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6月28日,火炬手王永志手持火炬传递。当日,北京奥运圣火在东风航天城传递。

      王永志,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哈工大、北航、西工大、北理工、国防科大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一个贫苦农家。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92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王永志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在总体方案制定、明确总体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想,为缩短研制时间、节省研制经费,实现高起点、高效益、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主持拟制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并确定了七大系统的基本方案,做到了总体优化,各系统协调匹配,兼顾了后续任务的发展,实现了以“准确入轨、正常运行、航天员安全返回”为标志的高安全、高可靠的目标。从1999年至今,我国进行了6次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任务,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的重大跨越,这些辉煌业绩,凝聚着王永志的心血与智慧,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他建立的卓越功勋。2007年,王永志退居二线,担任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

      聂海胜:从放牛娃到航天英雄

    6月28日,火炬手聂海胜手持火炬传递。当日,北京奥运圣火在东风航天城传递。

      聂海胜,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汉族,湖北枣阳人,1964年9月出生,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梯队。2005年10月,成功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现为正师职,大校军衔。
      1995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选拔我国首批航天员。聂海胜主动报名申请,最终从1500余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 作为航天员,在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聂海胜坚持每周3次,每次2小时严格训练从不间断。在此基础上,还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觉增加训练内容、延长训练时间。
      在太空工作的115小时32分钟,他和费俊龙沉着冷静,坚毅果敢,以“零失误”的标准,出色地完成了所有预定程序和操作规程,并且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首次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炳忠: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

    6月28日,北京奥运圣火在东风航天城传递火炬手陈炳忠(右)与下一棒火炬手聂海胜交接。

      陈炳忠,航天测控技术专家,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曾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1938年6月生于广东省新会市。1956年8月入伍,196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 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设备研究所主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体设计所室主任,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某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测控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测控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宇航学会测控专业委员会顾问。
      陈炳忠长期工作在航天工程技术第一线,为我国航天测控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中国科学院、总装备部联合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

      郭保新:“神舟”飞船发射零号指挥员

    6月28日,火炬手费俊龙与火炬手郭保新(右)在发射塔架下交接。

      郭保新,1960年8月出生,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神舟”一号至六号飞船发射的零号指挥员,为“神舟”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参加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团、发射测试站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报告,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

      东风航天城主任刘明山
      刘明山,1966年4月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同年参加工作,原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在中心整整奋斗了36个春秋。
      他长期工作在科研试验第一线,主要负责科研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和管理,先后参与组织洲际运载火箭、17颗返回式卫星等数十次大型航天发射试验任务,参与选点、设计和牵头主抓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建设,担任发射场指挥部指挥长直接组织指挥了“神舟”一号、二号飞船发射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 
      1970年4月24日,刘明山受命参加发射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确保《东方红》乐曲接收成功。 

      张会民:在戈壁荒滩建功立业很精彩
      张会民,1967年1月出生,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机关干部。多次参加飞船、卫星等航天发射任务,2次荣立三等功。
      张会民是中心优秀机关干部,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是他最执著的追求。他曾多次参与起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中心时的汇报材料、中心重大典型宣传材料,高标准完成了所承担的工作;积极为中心党委建言献策,先后提出20多条有针对性的建议被采纳;组织编写基层党组织学习教材7本,牵头拟制各类试验政治工作文书50余份,为首长决策和中心政治工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会民是中心牵头抓试验任务政治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像做技术工作一样抓试验政治工作,追求质量,精益求精。“神六”任务中,牵头策划了“先进班组、最佳岗位”、“贡献杯、贡献章”等评比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参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筹划在东风电视台开设“质量天天讲”专题栏目,积极营造人人讲质量、时时讲质量、事事讲质量的浓厚氛围;牵头拟制《大型试验任务发射场区政治工作协同方案》,组织召开发射场区政治工作联席会议,积极拓展试验政治工作内容,有力促进了发射场区试验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奥运精神的实质是超越,超越国界传递和平,超越生命挑战极限,超越时空托起希望。”张会民说,“戈壁滩很荒凉,但在这里建功立业很精彩。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与成为一名东风航天人一样,我感受更多的是使命和责任。跑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超越自我,拼搏一生,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李振强:事业接力棒传给儿子
      李振强,1956年10月出生,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技工。
      他扎根戈壁,献身航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参加并圆满完成了6艘“神舟”飞船和数十次卫星发射试验发供电保障任务,经常义务为场区居民维修家电。 他潜心钻研电气专业理论,取得中心科技成果奖10多项,自编《电机检修规程》等教材两部,撰写了多篇专业论文,其中《热工设备电源可靠性的探讨》在《电世界》杂志上发表。荣立三等功2次,带领班组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获中心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银质奖章。他的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和心连心栏目播出,引起了极大反响。
      “北京奥运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她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李振强说,“作为东风航天城一名普通技术员,此次能当选奥运火炬手,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我在戈壁滩奋斗了一辈子,现在已将事业的‘接力棒’传到了儿子手中,希望他不辜负老一辈航天人的希望,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多做贡献。” 

      康中超:奥运精神激励我为航天事业奋斗不息
      康中超,1963年5月出生,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干部。曾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1996-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获国家篮球一级裁判员、排球二级裁判员、足球和田径三级裁判员证书,3次荣立三等功。
      他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参与筹划组织了中心三届体育运动会,组织实施大型“航天杯”篮球赛、“东风杯”足球赛、“神舟杯”乒乓赛、“棋王杯”象棋赛、“健身杯“万米长跑赛、“服务杯”全民健身系列体育比赛等活动2600余场次,为基层培训体育等级裁判260余人,为中心先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文体骨干,多才多艺,他走到哪里,哪里便充满了欢乐和激情,被誉为东风航天城的“金牌主持人”,义务为300余对新人主持了婚礼。多次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书画展览并获奖,在解放军报、书法世界等报刊发表作品数十篇,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次,他精心创作了一幅“航天伟业千秋展,奥运圣火万代传”的书法作品,在航天城火炬传递前展出。
      “北京奥运是国家的盛事,为奥运出份力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火炬传递虽然只有短短的200米,但是祖国航天事业的道路永无止境,奥运精神将激励我奋斗不息,拼搏不止。”这就是康中超的心声。

      赵龙海:东风航天城研究员
      赵龙海,1942年9月出生,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
      196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工作在科研试验一线,参加了“东方红”卫星、远程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发射等百余次试验任务。1970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东卫红”卫星发射任务,担任计算机调度指挥。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他担任工程测控通信系统上升段副主任设计师,主持了东风中心实时应用软件的分析设计工作,为国家节约经费数百万元。获委级科技成果奖6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1978年被原国防科工委评为先进工作者,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两弹一星”工程表彰大会,2003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并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奥运之火是光明之火、团结之火、友谊之火、和平之火。祥云火炬在东风航天城传递,我作为一名火炬手感到无比自豪。”赵龙海说,“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激励,我也是航天事业的一名‘火炬手’,祖国的航天事业如同这奥运火炬传递一样,必将一代接一代、一棒接一棒传承下去。”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