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院校为载人航天工程输140名领军人物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李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陈求发在今天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据不完全统计,军工院校已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培养了140多名领军人物。“十一五”期间,国防科工委所属学校还将有计划地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输送6万名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
  本次会议是自1999年军工院校管理体制调整以来的第一次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工作会
议。
  1999年1月,国务院对原有的5个军工总公司所属的389所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7所高校为国防科工委所属学校。
  陈求发说,2005年国防科工委所属7所高校共有23万多名各类在校学生,比1999年增长86%。7年来,所属高校毕业各类学生28.4万余人,一次性就业率90%以上,居全国高校前列。
  1999年至2005年共向国防系统输送5.2万多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近1.8万多名,为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军工院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科技人员,遍布载人航天工程各个系统,一些人已经成为领军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有140余名专家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及各分系统总师、副总师、总指挥、副总指挥等科研骨干。这些专家中包括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神六”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六”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等一大批骨干力量。
  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军工院校还将有计划地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输送6万名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军工特有专业(工种)紧缺技能人才培养,使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比例达7%以上;基本形成高水平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部分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有关高校国防科技研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