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军帐里静悄悄——走进总参应急办指挥大厅
    2012-09-06 解放军报

        北京西郊绿树掩映,一栋灰色楼房依山而立。

        总参应急办指挥大厅就设在这里。分分秒秒,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紧急情况信息在这里汇聚,每遇重大灾情,调动千军万马的道道命令从这里发出,这里是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中军帐。

        走进宽阔的指挥大厅,感受到的只有一个字:“静”——

        巨型电子屏幕上,条条即时信息在无声无息中不断刷新,各项工作在不声不响中高效完成,24小时战备值班台前,领导、参谋的表情沉静而平和。

        有道是:每临大事有静气。应急指挥中心处置的,经常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这份难能可贵的“静气”,究竟是从何而来?

        “静气”来自对掌控复杂信息的高度自信

        走进指挥大厅,还能依稀嗅到从历史深处飘来的战争硝烟——

        1974年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这座大厅都曾是指挥所。当时的军委首长就在这里坐镇指挥,值班台上几部红色电话机是历史的见证。

        这座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大厅刚刚整修一新,信息化味道格外浓郁。最醒目的设备,莫过于正面墙壁上一块近40平方米的巨型电子显示屏,那是应急指挥中心纵览风云的大窗口。

        显示屏被“分割”成24个小窗口,每个窗口内都是一方天地——有来自网络的即时更新信息,有国内外主要电视台的新闻播报,有各重点关注目标的视频监控,还有国家各大部委的信息汇总。

        “看,屏幕上有十几条河的水文信息在闪!”顺着参谋李富伟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大屏幕上国家水利部的信息专网,全国各条水位超过警戒线河流的实时水文信息一目了然,水位数字随时在更新。

        这块电子显示屏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突发事件所在地的场景能够通过视频信号在屏幕上清晰展现,利于实现可视化远程指挥;参谋人员在电脑上的作战标图可以放大显示,让指挥员一目了然。

        显示在大屏幕上的信息,只是应急指挥中心丰富信息来源的一部分。“有时候,最快捷的信息来源是短信!”刘洪昌参谋指了指放在桌上的专用手机。

        总参应急办已与公安、民政、水利、林业、地震、海洋、气象等20多个国家部委建立密切联系,实现了重要信息共享。遇到重大灾情险情和突发事件,最先掌握情况的国家部委,会通过手机短信第一时间通知应急办。

        “汶川大地震是下午14时28分发生的,我在14点40分接到地震局的短信通知!”参谋刘钧军说,“那一刻,好多生活在震区周边的人们都还没意识到情况有多严重,我们这里已经开始处置情况、草拟命令了。”

        从汶川、玉树和舟曲抢险,到奥运、世博安保,再到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次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成功指挥,无不建立在及时、顺畅与可靠的信息获取基础上。

        耳聪目明,气定神闲。对复杂信息掌控的高度自信,让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和参谋们成竹在胸。

        “静气”来自成熟高效的指挥机制

        每当灾情突然袭来,需要迅即作出决断、部署。应急办主任李海洋说,“应急指挥的关键在于‘快’。紧急灾情一出现,只要兵力部署及时到位,往往就意味着胜利!”据介绍,这些年应急办之所以能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系列艰巨任务,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围绕“快”字作足了文章,一套成熟高效的快速指挥机制已然形成。

        早些年,如果某地突发自然灾害,情况报上来后,指挥部若确定动用兵力,先要查询附近部队情况,然后再下达命令。如今,依托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和专用电脑软件,只要能确定并标绘出灾害发生省份地域,附近部队和武警等救灾力量情况立刻显现出来,奔赴灾区的水、陆、空路线设计也瞬时生成,供决策参考。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指挥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和当地政府、武装部有关负责人通话并保持联络会商,了解灾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兵力部署。

        总参作战部部长白建军说:“这一‘越级平行互动式’指挥方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紧急情况下派出兵力的效率!”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3.4万兵力就受命出征灾区,创下了我军救灾史上的一项新纪录。

        “严重灾情发生时,我们不光要遥控指挥,更要和参战部队一道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应急办副主任胡钢锋说。灾区情况急迫,环境艰险。为切实解决现场指挥的问题,应急办研制开发出了8车1组的可投送应急指挥所,其中包括指挥、工作、生活和后勤保障等方舱,能保证20名人员在野外独立生存两星期,并随时和北京的指挥大厅保持联络。

        目前,应急指挥所已经经过反复演练,随时可在实战中使用。

        再好的机制、再先进的设备,也要靠人来维护与运转。近年来历次重大抢险救灾行动的组织指挥,磨练出了指挥办领导和参谋们高度负责、处变不惊的性格气质。指挥大厅里,每天都有领导、参谋在24小时值班;电话铃声可能在全天任何一个时间响起,带来紧急情况的消息。一接到命令,他们有时连行李都没法带、家人也来不及通知,就第一时间奔赴抗灾处突最前线。

        “对于应急指挥人员来说,责任感和能力素质一样重要!”应急办副主任骆明灿平静的语气中透出坚定。

        “静气”来自面向创新发展的深刻思考

        善于思考的人是沉稳的。

        每次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结束后,应急办的领导、参谋们都要认真思考,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打一仗进一步。

        汶川、玉树和舟曲三次抢险救灾的作战日志都已妥善存档。翻阅这264页原始记录, 可以发现一条蜿蜒上升曲线,显示出应急作战指挥水平在稳步提高——

        汶川地震猝不及防,部队调动规模很大;到了玉树救灾,专业应急力量的调动比例明显提高,立体救灾的样貌初步展现;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由于灾区地形狭长、情况特殊,指挥部建议及时撤回了部分兵力,确保部队能够充分展开队形,实现最佳救灾效果。

        应急指挥整体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实战的磨练,更得益于战前的充分准备。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急指挥中心已经主导完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总体预案和25个专业预案,应对灾害的应急指挥将更加从容有序。

        “‘应急有预案、指挥有手段、联动有机制、行动有队伍、处置有规定’,这5个‘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应急办副主任吴喜铧说,“情况随时都在变,我们不知道下一场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情况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因此应急指挥理念的创新发展时刻不能忘。”

        去年9月,应急办负责协调组织的全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总结研讨暨成果展示在京举行。活动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全军和武警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经验,展示实践成果,探索特点规律,得到了军委首长的高度肯定。

        面对成绩,应急办领导始终保持着一贯的沉稳和冷静——

        “近年来几次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够取得胜利,靠的就是党中央、胡主席和军委总部首长的正确决策指挥,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效配合,离不开前线将士的奋斗牺牲!”应急办主任李海洋说,“随着军民融合式发展和我军核心军事能力的提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迎接挑战,完成好各种突发应急任务!”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