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东海某海域岛礁交错,商船川流不息,正是潜艇藏身的好地方。一场舰机协同猎潜作战演练拉开了帷幕。
海面之下,海底水文特征变幻莫测,涌浪、鱼群、岛礁信号混杂,狡猾的“敌”潜艇匿身其中,行踪诡秘,好几名声纳兵竖起耳朵细听,一无所获。
记者急速步入某艇听音员室,只见高级士官刘文彬正戴着耳麦,神情专注地判别海底声音信号的蛛丝马迹。监听判别目标信号、调试机器、分析信号、记录数据……
10多分钟后,他指着显示屏上一绿色小方格套着的亮点说:“这就是‘敌’潜艇!”“你能肯定吗?”记者问道。只见刘文彬连头也不回,嘴里冒出一句:“没错,打!”
一场反潜战打响,几枚“深水炸弹”投向刘文彬指明的目标。果然,“敌”潜艇黑黝黝的背脊浮出水面……
20年大海“捞针”,刘文彬现在“捞”得越来越准,也越来越快。作为声纳兵,他的训练标准是:“实战不漏掉一条艇,平时不放过一块石。”
听音判型,是声纳兵最难掌握的一项本领,水下目标的大小、形状、质地不同,对声波的吸收系数和反射系数各不相同。刘文彬将各种型号的潜艇回声录制下来,用一部“随身听”,走路、吃饭、睡觉都戴耳机练习听音。
不久,那部“随身听”被他磨得遍体鳞伤,放出来的声音吱吱啦啦。战友们说:“老刘,换一部吧。”可刘文彬说:“声纳兵的录音机越旧越好——只有越旧的机器、越久的磁带、越多的杂音才能练出真本事!”
鱼会叫吗?这样的问题在刘文彬看来,可不是“非常6+1”。每次出海训练,他都要收集足够的水文资料、海底地形水声反射资料,建立起多媒体听音水声数据库。如今,他已经能分辨出200多型舰船声音信号,鱼的“叫声”他不仅能听到,还能告诉你是什么鱼!
“老刘,你这一手本事,当渔民也发家了,一网下去,想捞啥就捞啥!”战友们惊讶不已。但是,刘文彬的耳朵总是向战场“竖着”。
有一年,上级组织猎潜艇与潜艇对抗演练,海域海水深,温差大,风浪汹涌,声波在水下发生了折射,回波信号乱七八糟。
演练刚开始13分钟,某艇便报告发现潜艇。然而,刘文彬却如老僧入定,依然坐在听音台仔细侦听。“此目标不是潜艇,而是高速游动的鱼群!”突然,他作出判断,随即建议指挥员减速前进,调整编队队形重新搜索目标。
“叮……叮……”一种轻金属信号回音隐隐传来。原来,潜艇悬浮在海底岩石边上,正S形前行。刘文彬紧紧“咬住”目标不放,6艘猎潜艇密集搜索,布下大网。几个回合下来,“黑鲨”无计可施,乖乖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