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军陆战队员的心里话:我变得坚强了
    2008-05-27 中国军网

    曾庆 本报记者 钱晓虎
      卢伟涛,河南商丘人,1990年5月24日出生,2006年12月入伍,现为海军陆战队某旅反坦克防空营一连战士。5月16日至今,奋战在四川绵竹抗震救灾第一线。
      
      “当我们从汉旺镇的一座废墟中挖出第一遗体时,那种震撼是以前从来没有感到的。”卢伟康在记者面前有些拘谨,但还是愿意说实话。来之前,虽然也有一些思想准备,但心里总还是担心:以前从来没接触过死人,突然见到尸体怎么办?自己能否勇敢面对?
      然而,后来的一切来得都太快了,甚至来不及多考虑! 5月13日下午,旅里突然领受到出征的命令,紧急召集人员,并在短时间内准备好了车辆和作业工具。14日下午13时,卢伟涛和2750名陆战官兵分三个摩托化梯队向四川灾区开进。为赶时间,车队实行昼夜不间断行进,中间他们只在沿途吃了3顿干粮。
      “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早点到达灾区,早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一线去!”在从南海之滨到天府之国,卢伟涛和战友们37人挤在一辆卡车内,几乎一动都不能动。第二天晚上,他在车厢里抱着5条大腿睡了一夜。“也分不清是谁的,反正自己的腿全都麻了!”就这样,经过连续40多小时近2000公里的颠簸后,他们抵达了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绵竹市汉旺镇。
      真正进入汉旺镇灾区,眼前的一切都让他震憾。特别是在受灾严重的汉旺镇老区,满目疮痍的废墟场面让他完成忘记了自己千里跃进的疲惫,大大激发了他参与抗震救援的急迫感。
      没有也来不及休整,他们就立即投入战斗。上级分给他们的任务是在废墟中救人。由于出发时比较仓促,没有带上够的工具,清理废墟变得十分艰难。一上午,不少人把手指甲都扒掉了,小卢也挖得满手是血。可是,站在废墟前,没有一个人后退。“最让我感动的是,领导、骨干都冲到了第一线,旅长陈昌锋也站在废墟上和官兵们一起搬运碎石。大地震的确让我们每个人感到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小卢说,“在废墟面前,在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中,我仿佛一下子就感到了自己变得坚强起来,也一下子明白了‘担承’二字的份量。”
      “严重的自然灾害对我们是一场考验,更是一次锻炼。”小卢说得很认真。几天来,他和战友们奋战在废墟上,共清理出3具遗体,完成了210多立方米的废墟清理工作,清理道道1200米,拆除危房200多户。“我们法控制地震,但我们能够应对地震。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
      明天就是小卢18岁的生日。然而,自出征以来,他一直没有时间告诉家里说自己是在抗震救灾一线,为的是不让父母担心。他想等这次任务完成后,打个电话给父母:在大灾大难面前,儿子已经长大。
      (本报四川绵竹5月23日电)
      
      卢伟涛感言:小时候总说长大了要报效祖国,似乎觉得很遥远,现在就是时候了!以前,老听大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这次,在大地震面,一大批和我同龄的年轻人、手缠黄丝带的青年志愿者用无声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自己的责任与担承,每一代人也都会做出自己的业绩与贡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