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科技正酝酿着新突破的发展格局。以人机大战为标志,人工智能发展取得突破性重大进展,并加速向军事领域转移,这必将对战争形态产生冲击甚至‘颠覆性’影响。”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表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无人化作战力量作为现代战争“首战必用、全程使用”的新质作战力量,逐渐成为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陆军部队新域新质战斗力生成,必须深入探索无人智能作战力量的运用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无人智能作战力量效能。
一、廓清战争迷雾,把握无人陆战力量发展趋势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随着战场态势的转换,战术打法从冲突初期的“闪电战”到中期的“堑壕战”“阵地战”并逐渐向当下的“无人作战”,交战双方均投入大量无人机,配合航空兵、炮兵、装甲兵等兵种力量遂行多样化任务,成为无人装备的关键试验场和透视无人装备实际作战效能的重要窗口。
(一)无人力量主战进程不断加快。无人装备是新质新域重要作战平台,也是对传统武器装备的有益补充,正在从过去战场配属角色向战场主战角色加速转变,主战化进程持续加快。一是从作战任务看,无人化作战开始由以往的单打独斗向融入作战体系快速发展,能够执行侦察、打击、电子干扰、通信中继等复杂任务集为一体的体系作战重要力量。二是从作战方式看,无人力量已从单机行动发展为多机协同,特别是乌克兰袭击俄黑海舰队,动用9架无人机和7艘无人艇对俄黑海舰队总部塞瓦斯托波尔港发动海空立体无人集群攻击。三是从作战频次看,无人机成为俄乌双方每战必用、全程使用的主力装备,目前累计已投入数千、数万架次,随着作战进程需求,双方仍在持续补充大量战术级无人机加入战局,预计2025年将超百万架次,无人大战在俄乌战场愈演愈烈。
(二)无人力量体系融合不断深入。无人化作战力量重塑新的作战样式,打破了传统有人空地一体作战格局,体系融合作战愈加深入。一是从指挥控制看,俄乌双方都尝试将无人力量纳入现有指挥体系中,不断对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如俄军利用现有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将无人战车、无人机等装备纳入其中,实现对无人装备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二是从侦察手段看,俄乌战争中交战双方均尝试采用多机组编组协同、与有人侦察平台配合等多种侦察方式,单独出动多架不同类型的无人机,或与有人驾驶的侦察飞机、直升机等配合开展情报侦搜,同时与卫星侦察、人力情报等对接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战场态势图,并提供给各级作战指挥人员。三是从打击方式看,乌军制造大量FVP自杀式无人机,配合火炮、导弹等对俄重要目标实施袭击,俄利用无人机与地面主战平台的有机结合,使得T-90M坦克、T-80BVM坦克等地面武器的反应速度、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大幅提升。
(三)无人力量作战空间不断拓展。无人力量作战对抗不局限于“硬摧毁”或是“软杀伤”,而是在多空间、多领域同时展开较量,使得对抗界限越发模糊,作战空间由多域多维向“两极”全域不断延伸和拓展。一是从局部视角看,单个无人装备已完全突破了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物理极限,可在极寒、缺氧、高温、高压、高盐甚至有毒等各种恶劣环境下作业,不少无人装备还可以做到在多领域、多环境使用。比如,有人机受飞行员生理条件限制,最长滞空时间不能超过10小时,且后期飞行员的注意力和作战效率都会不断下降,无人机则不受此限制,美军的X-47B无人机在空中加油后就能持续作战100小时。二从整体视角看,无人装备多维全域使用,代表着多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也代表着战争“域”不仅包括陆、海、空、天、电、网等传统空间,还包括心理、认知、社会等更广阔的领域,各无人化作战集群可相互借用不同战场空间的异质优势实现跨界联手,通过利用优势、释放优势,实现非对称打击优势。三是从对抗形态看,无人集群平台对抗在陆地、空中、水域、电磁和网络等全维空间展开,对抗活动在侦察通信、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导航定位和网电攻防等多个领域进行,对抗方式呈现人机协同对抗等特点,
二、灵活作战样式,研透无人陆战力量制胜机理
虽然,无人化作战已登上战争舞台,并逐步成为常态。但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无人化作战仍将处于“人在回路中,以人为主”的初级阶段。研究典型战例,透视剖析无人化作战主要方式,才能把握未来制胜之道。
(一)小路多群,机动干扰。即利用无人作战平台隐蔽性能突出、机动性能优良等特点,针对战场实际需求,对侦察型无人机进行科学编组,在多个方向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对敌实施多样的侦察干扰。一是立体侦察。运用高空无人侦察机协同遥感卫星,配置多光谱红外侦察装置、反隐身米波雷达等专业设备,对较大范围内广阔空间实施全段时、全地域探测监视。运用中小型无人机、地面无人车辆、仿真机器人等,通过针对性结构优化和特殊材料涂层,进一步降低反辐射面积,提升隐身性能,从而对敌要道、要点和敏感区域实施近距离抵近侦察。二是诱导耗能。无人作战平台种类繁多且个体之间差异巨大,既有造价昂贵的火力毁伤平台,亦有简易改装的廉价侦察装备,可适用于多种复杂环境。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可采用大量自杀式无人机、简易无人战车以“梯次用兵”的方式,从不同方式对敌防御阵地实施向心攻击,通过廉价无人作战平台消耗敌方火力储备,从而为后续行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三是隐蔽斩首。随着无人化武器装备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新时代新特点的“斩首行动”对人们重新认识未来战争机理,了解未来战争形态,深研未来作战手段均产生深远影响,可利用无人作战平台,在战争运行的重要节点、关键环节隐蔽渗透敌阵地后方,在数据支撑下通过卫生制导等方式,对敌重要目标点位实施突然打击,以最小代价获取最高军事效益比。
(二)地空一体,集群攻击。即利用无人作战平台组群成本低、抗毁能力强等特点,针对敌固定目标和重点区域,以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无人作战平台为主,通过集群式使用,对敌实施多角度、多方向的持续性电子攻击和火力毁伤,使敌无法有效拦截,以破击敌防御体系。一是饱和攻击。在一定时间内,以绝对的火力优势,利用数倍于敌防护系统上限的数量投放炮弹、导弹等相关武器,对特定目标实施高密度、不间断的火力打击,以绝对的火力密度和强度塑造绝对的作战优势,进而提高作战效能。通过无人作战平台摒弃“载人”功能,在数据网络支撑下,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指挥协作机制,以数量庞大的“蜂群”“狼群”“蚁群”“鱼群”实施饱和式攻击,甚至在智能化加持下,实现即时锁定、自主研判、精确制导、实施打击。二是连贯突击。无人作战平台兼具高机动性能和“悍勇无畏”的攻击特性,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以梯次用兵的方式,对敌防护阵地实施连续突击,从而以点破面,实现体系破击和最佳效费比。三是钳形攻击。以无人作战平台实施钳形夹击行动,利用自身隐蔽的战场侦察能力、快捷的战场机动能力、强大的精确火力毁伤能力实现快速的双向突破,从而形成巨大威吓震慑,全面瓦解敌军反抗意志,还能在敌防护力量过于雄厚时,采取隐真示假的手段,实施猛烈“自杀式”攻势吸引敌主力调动,从而在另一方向打开突破口。
(三)纵深突破,远程夺控。即利用无人作战平台载荷能力丰富、不受心理桎梏等特点,针对敌后方重要目标,发挥人机协同优势,通过空中投送、地面机动等方式,对敌实施远程突击夺控,从而达到扰乱敌方战斗部署、接应我方后续行动等目的。一是直达突击。载有微型精确制导炸弹或激光制导武器的无人机,可以深入敌方纵深探查锁定敌重要目标,针对要害部位进行空中突击,并对敌移动行进目标、指挥通信系统、核生化武器等实施精确打击,表现出巨大的战略价值。无人地面车辆也在持续作战能力和越障机动能力方面相继有所突破,可以在不添加任何补给的情况下14天内行程450千米以上,甚至跨越1米以上的障碍和纵深目标,在高载重基础上实现短时间内的地域转移。二是渗透突入。无人机可采用全复合材料结构重塑机身,以减少雷达辐射,也可在飞行高度上进一步降低,利用地球曲率和地形起伏所造成的防空体系的盲区,以求达成隐蔽突然的效果。地面无人战车则可以突破载人舱室的束缚,进一步优化外形设计和气动布局,减少可能的暴露面积,进而隐蔽穿越敌方防线进入敌军后方,实施狙杀、夺占、捕俘、袭扰等战术活动,提高行动质效。三是母舰投送。为无人装备配备“母舰”平台,作战前期由“母舰”将无人机群携带至任务前沿,到达目的地后再将携带的无人集群进行启动,利用其优良的突击能力和防御能力,缩短入场距离,提高生存质效。
三、瞄准未来战场,加快无人陆战力量转型发展
(一)抓好无人化作战理论和顶层设计研究。无人系统作为代表当今武器发展最前沿的新质领域之一,应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搞好成体系全谱系的顶层设计,军工集团按照“自成体系规划、对标体系研发、融入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支撑无人化作战能力生成的法规制度、条令条例、装备研制、部队编配、训练体系、人才培养、保障配套等建设工作,科学高效推动无人化作战能力快速生成。
(二)扭住无人化作战装备体系建设重点。针对主要战略方向陆上作战需求,发展微型仿生侦察机器人等多型单体地面无人装备,并以单体无人装备基型为基础,积极发展不同类型地面无人集群装备,锻造覆盖目标侦察、机动突击、电子对抗、火力压制、防空拒止、特种作战、综合保障等多类任务的地面无人装备体系,为快速登岛、闪击夺岛、有效控岛提供多样化的地面无人装备支持。
(三)发挥科研院所集智创新、聚力攻关作用。瞄准无人化专业人才建设急需,依托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军内外其他知名院校联合培养,探索建立“战建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精准开展陆军无人化作战专业人才培养,从无人作战思维理念、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智能无人专业技能等全方面拓展提升能力素质,为新型陆军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王刚、窦星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