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集团研发可重复使用航天器 进一步布局商业航天
中国日报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介绍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广泛的航天国际合作。

他表示,多年来,航天科工在空间运输系统、微小卫星、空间有效载荷、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开展研发并提供服务,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航天工程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一个时期,航天科工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着眼于整合全社会全世界优质资源,发展成本可控和使用方便可靠的航天技术与产品。在这方面现已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航天科工集团着力构建商业化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以高空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和近地轨道卫星为平台,装载通信遥感及导航增强载荷,开发相应的地面装备和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多层次构建信息网络,实现全域信息覆盖和局域信息增强,致力于满足地面网络尚未达到地区的互联网接入和物联网应用需求。目前,无人机平台、临近空间浮空器、卫星平台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顺利推进,有望在2020年前后提供相应服务,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集团致力于提升进出空间能力和性价比。在进入空间方面,航天科工大力发展性能可靠、成本受控、使用便捷的固体运载火箭,今年已成功完成快舟一号甲、开拓二号甲两次火箭发射任务,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吨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年底首飞,面向大规模组建星座的商业运载火箭“班车化”应用有望成为现实;在空间返回方面,基于创新思路研制的空间货物返回舱进展顺利,争取为国际国内各类用户提供空间物资下行服务,计划2019年搭载发射入轨进行验证;在空天往返方面,聚焦于研发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飞行器,现已完成发动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地面试验,取得显著进展。

此外,航天科工正以创新思路布局空间轨道舱及其商业应用项目,轨道舱将提供一个“集中、开放、共享”的平台环境,供需求方开展空间新材料制备、检测、试验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推广应用研究。与此同时,航天科工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展了载人空间站商业化应用、太空资源探索和开采利用的项目论证,与之匹配使用的大型、超大型运载火箭也已全面布局,有望在2020年前后取得重大突破,将为太空原位制造、太空基地建造提供基础性保障。我们愿与国际、国内各方并肩携手,在广袤无垠的太空创造增量价值,把航天技术探索和产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航天科工还在打造商业航天创新生态圈。一是对外发布合作与配套协作指南,航天科工在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上发布需求逾1.5亿元,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国内外机构共同参与,有力地促进的技术攻关和市场推广,后续我们将继续发挥该平台作用,争取成为商业航天创新合作、共赢发展的大本营;二是带动各方资本参与,航天科工已经发起设立了1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成立金融租赁公司,并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服务于航天系统建设;三是打造“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品牌,自2015年以来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今年8月还将在中国武汉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

同在周二上午,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在参加2017创响中国北京站活动启动仪式暨全球创新峰会时介绍说,航天科工未来既要加工和提供实物产品,又要加工和提供信息产品。

他说,航天科工主导的航天云网作为我国唯一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的云平台技术上与西门子公司的MindSphere云平台、通用电气公司的Predix云平台处于同一水平,但平台功能和应用场景更为丰富,推广应用的速度与成效优势明显。上线运行近2年来,注册企业数达到近80万户,其中境外企业3000多户,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私营企业占比超过90%,与线下实际分布一致;线上协作需求发布约1000亿元,协作成功约400亿元;业务运行过程嵌入云平台企业1500余家,设备接入云平台6000余台,这已经是全球已知嵌入企业数和接入设备数最多的云平台。

高红卫预计,到2017年底,业务运行过程嵌入云平台企业将超过5000家,设备接入云平台数将超过10000台,线上协作需求发布将超过2000亿元,协作成功将超过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