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水电三总队的故事堪称传奇——
世人瞩目的共和国“四大世纪工程”倾洒着他们的汗水——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全西藏电站装机容量的75.39%是他们亲手所建,换句话说,他们是四分之三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
他们建起了西藏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灌溉面积近百万亩,被誉为“西藏三峡”;
同时,他们还是“国字号”的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他们在30余次重特大应急救援任务中生死搏命,血写忠诚。
一
2012年汉语盘点,“梦”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三总队官兵用这样一组数据阐明自己的“中国梦”——至2012年底,他们在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已完成110多项工程。2013年,他们再度挥戈出征,承担起包括国家西部大开发枢纽工程在内的18项重大工程。
1989年,国家“八五”计划期间援藏重点工程羊湖电站准备上马,然而,在半年的招标中,竟没有一家单位竞标。这一点都不奇怪。电站工地位于藏南海拔4400米的甘巴拉山,低温缺氧且不说,更令人生畏的是地质条件。此山位于两大地质构造体系结合部,地壳运动强烈,而电站的主体工程,就是要从这里穿山而过,打出长达5883米的引水隧洞。一些国外水电专家耸言:在甘巴拉山钻隧洞,建造的可能不是电站,而是坟墓。
然而,3000余名水电官兵却用时8年,完成了一次地质大穿越——在“世界屋脊”打出一条引水隧洞,在雪山峡谷间建起抽水蓄能电站。从此,拉萨“不夜城”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荣誉的代价是那些撼动人心的细节:隧洞内的氧气含量与海拔7000米高度相近,也就是说官兵们相当于在珠穆朗玛峰上施工;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塌方成为家常便饭,最大的一次塌方总长度约1公里……
当一座有形的电站建起时,一种无形的精神也树立起来。该总队被国家电力部授予“世界屋脊水电铁军”的荣誉称号,西藏自治区党委将水电官兵的精神列为建设新西藏要发扬的“五种精神”之一:“羊湖精神”。
部队谓之“铁军”,是一连串之“最”的纪录奠定的——
海拔最高的铁路。他们是全军唯一一支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部队,负责的标段虽然只有25.8公里,但却是海拔最高的路段,冻土深度达80米。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他们以工程质量优良率91.3%的成绩,被树为青藏铁路的样板工程。
最偏远艰苦的电站。这些电站的名字充满了诗意:狮泉河、孔雀河、象泉河……这些听起来很美的地方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施工难度可见一斑。官兵们用汗水点亮一座座明灯,结束了西藏普兰、札达、仲巴三个县无电的历史。
最复杂的工程。沃卡河一级水电站是中央援藏工程项目,系高原引水式电站,共有各类水工建筑物上百个类型,有“高原水电工程百科全书”之称。他们交出的答卷是:工程质量评定等级“优良”。
二
“强军梦”始于精兵强武,但十八般武艺,却各有绝招。
先从三总队的一场演练说起。今年3月,一场运用现代化装备进行堰塞湖排险的演习在四川省某地进行。挖掘机先行开进,装载机和自卸车跟进作业……显然,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演习场面。他们的战场没有厮杀,他们的决胜不靠刀枪。从2012年1月1日起,部队职能任务调整为主要担负国家应急排险和战时抢修抢建任务,正式成为“国家级应急救援专业力量”。任务很明确,5年内建成60个应急救援专业化中队。
“国字号”的金字招牌可不是拿来“炫”的,它意味着国家之急和民生之险时刻担肩上。总队党委始终紧紧抓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这条主线,并同地方大学、科研单位携手联合,去年就有上百名军官和50%以上的士官骨干接受工程、
测量、抢修等方面专业技术培训,他们制定了20多种各类灾害的抢险应急方案,并派出精干分队常年在多个重点地区备勤驻训,以保证在最快的时间内展开抢险救援。
汶川抗震救灾中,在现代化设备无法展开的情况下,水电官兵身背炸药、攀崖涉险,抢通了第一条通往汶川的“生命通道”,排除了唐家山等22个堰塞湖险情;舟曲抢险时,他们同样是第一支赶到的专业抢险分队,并提前12小时使舟曲县城全面退水;更让人难忘的是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发生的特大山体滑坡,部队抢救出4000多名被困群众,但却有3名战士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三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走进这支铁军的“军史馆”,那一项项荣誉,一面面锦旗,正是水电官兵实现“中国梦”的脚步与刻度。
他们还几乎囊括了本行业的所有最高奖项。搞建筑工程,获“鲁班奖”;修铁路,获“火车头奖”;建水利,获“大禹奖”。作为多项国家专利发明的拥有者,他们自己探索的20多项工程标准,已经被确立为全行业遵循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