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培养:借“他山之石”琢“自家璞玉”
7月下旬,北京军区装备部某技工训练大队13名教学骨干,先后赴河北、山西、天津等7个地方车辆维修厂家“取经”,带回5种部队列装车型最新技术资料,并现场解决了10多个教学实践技术难题。
一回来,助理讲师翟永杰顾不上收拾行囊就径直奔向教学车间,检验自己从地方学到的“绝活”。小翟兴奋地说:“这次真是满载而归,以前教学中困惑已久的‘疙瘩’,到现场一看便茅塞顿开。”
大队长桑军凯告诉记者,这是大队贯彻落实军区装备部党委关于探索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举措。
近年来,新装备快速列装。人才队伍培养,要跟上装备更新节拍,决不能再“关门育才”,必须以开放的眼界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地方先进资源,借助“他山之石”雕琢“自家璞玉”。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北京军区装备部先后组织600余人次到军地院校、装备生产厂家培养锻炼。各直属队先后同14所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训关系,与中科院、北京邮电大学、军械工程学院等院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并设立了4个函授站、5个教学联系点。各单位还依托驻地资源,采取开办夜校、协作攻关、代培代训、岗位轮换、交叉任职等方式,让育才之路越走越宽广。
“实战”砥砺:完成一项任务带出一批骨干
前不久,野外驻训演习任务展开。某军械雷达修理所高级工程师曹长平看到任务保障抽组人员名单时皱起了眉头——除了他,其他维修保障组都是清一色的80后年轻同志。
老曹找到了所领导:“这次驻训演习,任务艰巨,涉及多种新型装备,安排这么多年轻同志参加,我不太放心。”所长岳志清回答:“越是这种复杂大项任务,越是培养锻炼人才的好机会,能不能把这批骨干苗子带好就看你的了。”
战争年代,百战生百将;和平时期,岗位育人才。
大项复杂任务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艰巨性,正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磨刀石”。对此,北京军区装备部提出“遂行一项任务、带出一批骨干”,抓住执行大项任务的契机,将其作为培养年轻人才、造就精英的“演兵场”。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以来,装备部直属队就有500多名官兵参加军区和装备部本级组织的重大演习、比武竞赛等大项复杂任务,70%官兵通过锻炼成长为本专业本岗位的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步入了成规模、高效率、上质量的快车道。
优化“土壤”:人人皆可成才,人人争当人才
去年年底,某销毁站礼堂张灯结彩,表彰年度大项报废武器弹药销毁任务中的先进个人。
上士曹彬——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获得者,第一个上台领奖。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如今成了装备部系统家喻户晓的“兵专家”,参与研制的“便携式磨料水射流危险弹药切割机”一举解决了锈蚀弹药销毁、销毁过程中人弹分离等制约安全销毁的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站在领奖台上,小曹激动地说:“今天能够获此殊荣,我要感谢组织为我铺就的学习成才之路……”
这是小曹的心声,也是许多人的心声。
近年来,北京军区装备部更新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大人才观”,优化人才成长“土壤”,坚持不拘一格选才、梯次规划育才。他们出台了《人才建设五年规划》,探索实施了大学生干部培养“六步法”;直属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为年轻人才制订“成长路线图”;在士兵定岗定位上引入岗位竞争,把具有发展潜力的苗子及时发现出来、精心培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