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的一个夜晚,北空某团飞行学员夜航训练在华北某机场紧张进行。望着一架架拔地而起刺向夜空的战鹰,该团团长曲江深情地说:“从每架战鹰离开地面的那一刻起,它就紧紧牵动着我们全团官兵的心,我们有责任确保战鹰平安‘回家’!”
飞行安全是空军战斗力的基石。截至目前,该团圆满完成了54期飞行学员训练任务,为部队输送了2300多名合格飞行员,实现了连续40年安全飞行,近10年来7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训练水平上去了飞行安全才有保证
3月上旬,上级联合工作组对该团安全稳定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迎接和陪同工作组的只有1名团主官和相关部门的少数几人,其他官兵按原计划组织飞行训练,训练场秩序井然,受到上级机关的高度赞扬。
该团把战斗力建设作为安全发展的引擎,注重在从严治训中提高安全发展水平。团党委始终把飞行训练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紧抓不放,坚持军政主官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科学统筹训练与其他工作,努力提高训练质量。
团政委戴益民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训练水平越高,官兵规避和防范安全风险的素质就越高,飞行安全就越有保证!”然而,这种安全观的建立,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前些年,部队也曾出现过消极保安全的苗头,少数官兵片面强调“安全压倒一切”,提出“宁可训练不出彩,别碰安全高压线”,对团里新开的一些高难险课目心存疑虑。对此,团党委科学引导,使官兵认识到,训练和安全不是对立而是互为促进的关系,确保安全不能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只有训练上去了飞行安全才有保证。
前不久,该团夜航训练展开的前一天,团里接到了参加上级组织的专题学习辅导授课的通知。为不影响训练进程,团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将下午的夜航摸底汇报会安排到晚上,团领导和机关人员一起,连夜对参训人员的思想、技术、身体状况进行逐一摸底和分析,消除安全隐患。
落实规章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扣
40年前,该团曾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落实有关规章制度。血的教训使该团一代又一代官兵清醒地认识到:落实规章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扣。
该团严格按大纲标准抓训练,形成了人人遵章守纪、时时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一次,一名老教员在地面准备的测问中,对特情处置预案不熟练,被取消了当天的飞行计划。有人为他说情:“老教员了,还要带学员,给他留点面子。”团领导态度坚决:“飞行安全不是儿戏,落实规章制度,不管是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例外!”
飞行人员的健康状况是影响飞行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去年3月,该团飞行一大队教导员黄建虎给刚下飞机的飞行教员钱建土送水时,了解到钱建土耳朵有点痛。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黄建虎的注意,他按规定迅速报告塔台指挥员,取消了钱建土剩下的一个飞行计划,并安排航医为他检查。经检查,确诊为耳膜临时性下陷,必须立即治疗。因发现及时,一起安全隐患被消除。事后,黄建虎深有体会地说:“只有时时刻刻按规定办,才能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运用现代化保障手段为飞行安全提供支撑
该团改装新机型后一段时间,驱鸟还沿用过去的草人、鸟枪,既耗费人力,效果也不理想,存在飞机撞鸟的安全隐患。这种情况让团党委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高速路上拉牛车”的现状,运用现代化的保障手段为飞行安全提供支撑。
他们集中官兵智慧,很快研究出了“机场智能驱鸟器”,操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可控制安装在指定区域的驱鸟器进行工作,驱鸟效果十分明显。这项成果获得了军队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军区空军部队推广。
在更新保障手段的同时。该团还积极对组训模式进行改革。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指挥手段现代化,建起了飞行教学指挥信息化系统,实现了飞行训练过程的可视化、数字化管理。与此同时,他们举一反三,认真查找思想观念、组训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积极探索科学的组训模式,促进了训练效益的提高,实现了训练改革与飞行安全的协调发展。
2007年,某新型飞机列装该团。针对新机最长航行时间大幅增加的实际,该团探索出了“多课目穿插,大强度训练”等多元化组训模式,通过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实现人员、装备、课目和天气等因素的最佳结合,提高了训练资源的利用效益,解决了空域窄、任务重等问题,确保了新机的飞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