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嘉力:多元化金融创新是军民融合的“倍增器”
    2017-11-27 中国财富网

    近年来,航空工业领域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构建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推动“航空技术产业化、军工技术民用化”,带动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了航空产业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双向转化,双向融合。11月26日在“2017天府金融论坛”上,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秘书长于嘉力接受专访时表示,军民融合的深入开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引入社会资本是军民融合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多元化的金融创新则是“倍增器”。

    社会资本引入为军民融合铺设捷径

    放眼全球,无论是军民融合度较高的美国和日本,还是程度较低的俄罗斯,均在受到国家财力约束的情况下,选择寻求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这说明单一依靠财政为主的军工融资模式已经难以维续。于嘉力表示,经济转型期,我国在国防建设投入中也会面临财力约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构建多元化的金融创新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将金融力量转化为国防力量和经济增长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引进社会资本,可以减轻国家负担,提高军工企业运行效率,有效地盘活资产。据介绍,当前我国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不到40%,而国外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在70%至80%。通过对现有的军工资产证券化上市融资,可以盘活现有资产,增加全社会资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主体的进入,使探索这些资产、技术新用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军转民、民参军提供一条捷径。

    于嘉力告诉记者,社会资本进入国防领域,主要有两个投资对象,一个是国有军工企业,一个是民营企业,“不管投向哪个主体,目前社会资本进入国防行业也都面临着产权主体改造、投资门槛、退出机制、安全保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不断完善退出机制,保证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军民融合领域打造安全可控、生机盎然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民参军”企业应综合利用金融手段

    军民融合包括“军转民”和“民参军”。近年来,军民融合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民参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根据产业链进行分类,军工配套产业链可分为总体型号、系统级、设备及零部件、材料类。于嘉力介绍,总体型号和系统级配套由于集成复杂度高,涉密等级高,主要被军工集团内部主机厂所和主要企业所垄断;“民参军”企业则主要集中在设备及零部件以及材料领域。“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有76%的‘民参军’企业集中在设备及零部件供应,24%的‘民参军’企业集中在材料供应,而这些企业中,为空军和海军配套的企业最多。”

    国防军工领域具有特殊性,一个型号从立项研制到最终批生产,往往要经历10年以上的时间,这就决定了军工领域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于嘉力认为,“民参军”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不同于消费、房地产等其他领域,其回报周期较长。“但是,一旦形成了量产,就会形成稳定的收入规模。而且由于军工行业高科技的属性,在资本市场上往往具有较高的估值,为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此外,于嘉力建议,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一定会释放出大量的市场需求,作为“民参军”企业,一定要提前做好市场预判,做好技术储备,抓住机遇,争取提高配套层级,由零部件级向系统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国防军工领域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民参军”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选好方向,“综合利用参股、控股、并购、银行以及民间私募基金等多种金融手段和途径,进入适合的军工领域。”于嘉力表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