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四川探索
    2017-10-12 四川日报

    省委政研室、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调研组

    “三线建设”时期,大批国防科研、军工企业内迁,四川成为国家重要的核、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科研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川国防科研院所、生产企业逐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支撑四川发展的生力军,四川军民融合发展显出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国家赋予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坚持以军民融合发展为牵引,创新机制、破除壁垒,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预计2017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3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四川正加速从国防军工大省向军民融合强省跨越。

    紧紧抓住科技这个“牛鼻子”,打造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动力引擎

    打造以绵阳“国家科技城”为重点的军民融合发展基地。绵阳是唯一的“国家科技城”,国防科研院所众多,两院院士就有25人,四川借力科技城资源优势,趁势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目前,绵阳成立了国家唯一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建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成立了以59家军地科研、生产单位为成员的“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设立了20亿元规模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在全省率先开展创新型军民融合企业认定,首批认定238家,军地科技创新潜力在更大空间释放,全市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位居全国城市前茅,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绵阳最大的特色亮点。同时,在成都、德阳、乐山、宜宾、泸州、资阳等地,建设核动力、“银河·596”、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已布局项目40余个,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批具有军民融合发展基础和优势的产业基地正在崛起。

    瞄准重点发展领域推进军地融合技术创新。四川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梳理出356项需军地共同攻关的科研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人才工程,实行军地科技力量融合攻关,逐项抓好落地落实。注重发挥军地科研优势,瞄准核动力、智能安全、北斗导航、飞机发动机等一大批前沿核心技术,在全国率先探索首席攻关机制,激励科技领军人才带队攻关。目前,四川已突破核物理、新材料等12大领域的100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奠定了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坚实基础。

    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四川制定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军地科研成果转化成效突出。转化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做实绵阳科技城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授牌中国核动力院等16家单位为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国防科技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军转民”步伐加快,紧扣四川产业发展,优选200余个军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军工科研成果解密降密,加快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使一大批军转民重大项目落户四川。“民参军”步伐加快,积极发挥地方科研力量的作用,新增进入国防科工领域的民口企业153家,军地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形成。

    充分激活企业这个“主体”,构建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优势

    依托领先技术优势实现“军转民”。在军民融合政策引导下,四川军工企业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探索军民共性技术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军民融合型领军企业。中物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军转民”领域参(控)股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其下属上市公司利尔化学成为全球第二大高效安全除草剂农药生产企业。长虹集团军工立业、家电兴业,跻身世界500强第291位、四川100强企业第1位,成为我国“军转民”的成功典范。成都汉天公司大力发展商用无人机产业,加速关键技术商业化运用,目前该公司成为商用无人机应用领域的开拓者,发展前景广阔。四川九洲电器集团以信息产业为重点、四川红华公司突出发展精密仪器、成都亚光公司专注微波半导体器件及电路开发,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一大批以高技术为核心动力的“军转民”企业不断壮大。

    瞄准产业发展导向推动“军转民”。军工企业抓住四川大力发展“七大支柱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机遇,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大舞台。成都航天模塑公司转化模具、液压支架等军工技术,开发汽车零部件、注塑模具等民品项目,成为西南区域相关行业的领军企业。泸州北方化学坚持“以军为本,民品兴业”,通过重组整合成立北化股份公司,研发拳头产品,大力拓展市场,连续10余年在全球硝化棉行业保持产销量第一。维博电子公司主攻工业自动化,以数控系统、防化及核辐射监测产品为拳头产品,转型发展为军民产品“五五”开的优秀企业,一大批支撑四川现代产业发展的军民融合企业正在崛起。

    紧扣国防建设需求引导“民参军”。四川创新“民参军”机制,推动民口企业配套军工生产,成长起了一批“民参军”明星企业。明日宇航是汶川地震后北京援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对接30多个型号军、民用飞行器的配套研制和生产任务,现已成为资产超3亿元的大型企业。川大图像所围绕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和空管自动化等核心技术,建立智胜公司,成为我国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中航凌峰生产飞机和地面控制产品,“凌峰”成为军方青睐的著名商标。中蓝晨光、川南航天能源、江油特钢、新欣神风等一大批民口企业,成为国防军工的重要配套企业。目前,四川全省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维修和服务的单位已超过500家,从业人员25万余人。

    大力培育小微企业融入“民参军”。四川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培育发展一批小而精、活而强的军民融合小微企业。成都大奇鹰科技由退伍军人创办,重点攻关航空雷达、航海电子等装备的供电难题,完成创新成果7项,年创收近千万元。绵阳迈实通科技是由10多名大学毕业生组建的创业团队,聚焦军用特种无人机、嵌入式通信系统等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取得20余项专利,实现快速发展。目前,这些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参军”队伍正以每年100多户的速度增长,成为“民参军”的一支新生力量。

    重点释放改革这个“红利”,全方位激发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活力

    创新统筹运行机制。搭建总揽全局的决策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军地共同参与、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军民融合的统筹协调和推动实施。建立“省、部、军”贯通的工作机制,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政府定期召开部省级联席会议,统筹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军地融合发展重大事项。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部际协调领导小组高层平台,加强与18个国家部委、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完善军地互动协同机制,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27个省直相关部门参与,沟通协调军民融合相关重要事项,协同推进专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地落实。目前,四川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衔接、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创新区域协同机制。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四川“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以建设“成德绵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为重点,统筹四川军民融合发展的区域布局。成都建设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核工业、新材料、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等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聚园区,形成四川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地带。德阳区域重点打造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区域重点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三大创新城”,建设“八大军民融合专业园区”,探索军民融合政策机制,打造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此外,攀枝花、广元、乐山、宜宾、泸州、达州、资阳等区域,充分利用军工资源突出的优势,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基地。

    创新合作共享机制。建立军地战略合作制度,加强与中核工业、中物院、中航工业、中国兵装等十大军工集团的项目合作,初步形成核动力、航发、航天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全国首个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已奠基成都。建立常态化的军民融合投资促进制度,依托两年1次的西博会、每年1次的科博会等大型开放合作平台,展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开展专利技术交易,招引知名企业集团,签约军民融合重大项目200余个。搭建科研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等向民口开放,促进前沿技术、优质产品、军工科研生产需求等信息资源对接共享。

    创新金融支持机制。着重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撑,在全国率先建立资金要素支持体系,省级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市(州)政府、在川军工单位和金融机构参与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分别设立了军民融合基金,打通了金融资本和军民融合产业的“联姻”渠道。加快发展军民融合金融机构,成立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和保险支公司,统筹银行、保险机构成立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银行事业部和保险事业部。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军工采购贷”“军工贸易贷”“军工项目贷”等20多个军民融合银行金融产品,以及研发责任保险、研发设备保险等11个军民融合保险创新产品,形成了具有军民融合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