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跃向开放“新高度”
经济日报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打造城市传统风貌,一个内陆型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正在兴起。

城市如人,气质之变源于观念一新;观念之变则离不开“改革创新,追赶超越”的目标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陕西自贸区的重要核心区,西安经济发展实现了“三连跨、九翻番”,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2016年达到6257.2亿元,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其中,西安区域外向型经济龙头作用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16年,西安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8.2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7958.9亿元、进出口总值6541.2亿元、服务外包合同额59.3亿美元,分别是上个5年的2.5倍、2.1倍、3.4倍和5.1倍。今年前6个月,西安聚集发展要素的能力再次跑出“加速度”,实际引进内资355.55亿元,同比增长233%;实际利用外资31.83亿美元,同比增长46.2%。西安经济提挡加速,是凝心聚力抓“软实力”的改革效应。

跳出城墙谋发展

“跳出‘城墙思维’谋发展,站在秦岭之巅看西安!”这条标语诠释着古都西安振兴加速的理性自省。前不久,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一次会议上尖锐地十问西安建设“短板”,让西安人点赞的同时开始反省。

事实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西安补“短板”谋超越的行动早在去年就已经启动。其中,行政效能改革是首个突破口。西安市全面启动了“行政效能革命”,以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目前全市44个部门的第一批468项政务服务已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向社会公布、承诺的市区(县)两级“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达到4123项。为确保改革实效,西安开展《电视问政》效能监督,11期电视问政共追责处理干部538人。

军民融合求突破

作为西部第一个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城市,按照改革方案,西安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目标格外清晰——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设成为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创新中心。预计2018年,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

围绕这一目标,西安积极开展军民融合改革试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制定了《西安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推动了267个总投资5022亿元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当地通过军工体制机制改革、军工成果转化等5大方面、11项内容,全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据介绍,西安将着力构建军民深度融合“5+4+7+N”体系,即依托航空产业基地等5大军民融合承载区;推动航天四院44所等第一批4家参与改革试点的军工单位,启动第二批试点单位;建设陕西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研究院、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7家军民融合及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以及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中心、军民融合共建户县兵器产业园、西工大无人系统创新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

2016年,西安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711.77亿元,连续5年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实现推动大型仪器设备9810台/套开放共享,其中来自军工设备占比33.8%,设备总价约40亿元。

向西开放立潮头

今年8月底,三星电子宣布在西安建设存储芯片二期项目,首次投资70亿美元。这是继2012年三星电子入驻西安以来的再次追加投资。作为国家陕西自贸区的主要核心区,西安把加速“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在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集群注册”、“大包过机”、“舱单归并”、机场货站前移等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和设立海外仓、搭建出口信用促进平台以及破解出口企业融资难等为主要内容的5大类20条创新举措,受到企业热烈欢迎。

作为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和陕西自贸区核心区,西安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区位优势,以“长安号”国际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骨干网络,以粮食、肉类等各类口岸作为功能平台,实施陆空联运,建立国际物流大通道。自2013年11月以来,西安先后开行了西安至阿拉木图中亚班列、西安至华沙、西安至汉堡、西安至莫斯科的中欧班列,线路连接中亚、辐射欧洲。目前,西安海关已与10个丝绸之路沿线的海关启动了通关一体化,向西打通了经中亚直达欧洲的陆上铁路大通道,向东建立了畅达日韩、远赴欧美的海上大通道,实现了陆港与空港互联互通的大物流体系。在加速建设陕西自贸区核心区的同时,西安市紧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西进北突,创新构建“大西安”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