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智造”勇攀行业巅峰 高新区军民融合促双赢
荆楚网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3月,宜昌市首次出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打造全国重点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6月,宜昌高新区成功获批全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三线建设”时期,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曾是国家在宜重点建设的国防军工大型项目承接地,该辖区拥有三八八厂、四零三厂、八零九厂等多家军工企业,承担着我国大量的国防军工生产任务。

“宜昌建设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可谓近水楼台。”在宜昌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庄光明看来,促进军民产业深度融合,是宜昌高新区面临的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他告诉记者,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已有的军工资源优势,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的方式,打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七一零研究所让军民融合成为另一把“利刃”

在宜昌,提起七一零研究所,许多军工企业都会情不自禁的称它为“老大哥”。而在军民融合的大潮中,该所发扬“老大哥”精神,带头发力,加速自身融合步伐,成为了宜昌高新区军民融合的“助推器”。

“七一零研究所承担着我国船舶领域研究的重要使命,是成立较早的研究所之一。”七一零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陈华波说,“当听到发展军民融合的消息时,所里便开始对‘军转民'进行全面布局,响应国家号召。”

该所按照适度相关的多元化发展原则,通过顶层策划,梳理形成了“智慧城市、海洋工程、磁学产业、智能装备”四大科技产业方向。“十二五”期间,该所便开发出了海洋工程系列装备、磁电子芯片、白酒自动控制系统、痕量物质检测仪器等20多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为后续发展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陈华波介绍,七一零研究所在多年研究中积累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并依靠技术优势,结合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从单一产品做起,扩展到环境监测系列设备、海洋资源勘探、水下防务、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四大分支。并培育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和产品。

“十二五”期间,七一零研究所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民品科技产业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年总收入由2010年的2.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20%,军民融合成为了经济转型增长的又一把"利刃"。

中南鹏力“跨越超车” 专项技术排名国际前列

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是宜昌打造百亿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它将“宜昌智造”的品牌推向了海内外,成为了海洋环境检测设备研发领域的“排头兵”。

在中南鹏力企业总部,一辆“豪华房车”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辆外观、内饰都酷似豪华房车的既然是辆海洋环境监测雷达车。超分辨率的圆形天线阵、自由旋转的远程光电观测系统……这些专业名词听起来或许生僻,但对于海洋运输、海洋钻井平台的从业人员来说,这便是海洋的“大数据”,能保证作业安全。

当前,中南鹏力已开发出了手机终端软件,将目前建设的监测站点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形成“海洋大数据”,为沿海渔民、海上作业人员实时提供海洋环境信息。

据该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马刚介绍,中南鹏力自从响应国家军民融合的号召后,便开始自主研发系列产品,例如,高频地波雷达系列、光电产品系列、水下安全防卫装备系列等。目前,企业已拥有18项国内专利,1项国际专利。在未来五年,还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借力“互联网+”实现“跨越超车”,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步伐。

据了解,该企业生产的海洋环境监测雷达车在国内已遥遥领先,世界范围内也仅有德国、美国少数企业能够与之一较高下,“宜昌智造”再一次站在了行业巅峰。

据宜昌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伦华介绍,高新区现已初步形成了民用航空航天产业、海洋舰船科技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产业,军民两用产品上下配套完备。2015年主导产业总产值76.4亿元,占主体园区工业总产值的37%。

接下来,高新区将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导向,以企业培育、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及海洋工程产业发展, 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支持军民结合的产业或项目的集约发展。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发展,将宜昌高新区建成我国有影响力的磁声传感、飞机维修与改 造、海洋工程装备、水声传感系统、防化设备与医药包装、船舶动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军民结合的典范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