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全面 高效 快速发展
    2016-08-02

    上海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迈开大步。近年来,在国家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防科工办按照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结合上海实际,努力探索上海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去年以来,本市国防建设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产业总产值实现较快增长。2015年,全年实现军民融合工业总产值3390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各项主要指标高于全市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成为推进上海经济增长,拉动上海工业投资,推动产业转型的主要抓手。军工核心能力明显增强。航天系统长征6号首发成功,创造了我国“一箭20星”的发射新纪录;新型军用舰船任务饱满,多型舰艇在沪批量建造;航空、军用电子、兵器等行业全面完成了武器型号核心分系统和相关产品的研制任务。民口配套能力实现新突破。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首次承担卫星总体研制任务,实现民口企业从一般配套建设到总体研制的跨越。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形成了长兴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青浦北斗导航产业园区、嘉定军工电子特色园区等军民融合集聚发展区,并正在建设闵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科技军民融合成效显著。积极推进高新技术转化应用,多项技术成果实现首创,填补国内空白。如慧石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航空发动机高温、高压及振动传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在研军用传感器有30多种型号、60多种规格。

    主要得益于以下六个方面:

    市委市政府重视,营造发展环境。在推进政策方面,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37号文的实施意见;2014年,市委、市政府、上海警备区出台了《关于推动上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服务服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主要抓手。在资金扶持方面,市经济信息化委支持国防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年度财政专项资金达3.1亿元,市发改委、市科委也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在“绿色通道”方面,成立了市级专项领导小组,确保重点军工任务在沪顺利实施。

    注重规划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在产业发展领域,初步确定了航天、船舶、核能、航空、空间信息及应用等5个典型军民融合产业,以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元器件、军民两用新材料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创新领域,明确了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军民标准通用化、军民共性基础研究等主要任务。

    主动对接军方,争取部队支持。主动加强与军委机关有关部门、各军兵种驻沪军代局(室)的联系沟通,争取对上海科创中心和军民融合的支持。推动军队高校院所与上海本地企业合作,如上海电气集团与军委装备发展部某基地、海军工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炬通实业与工程兵一所建立隐身防伪研发和测试中心。实现全军首批武器装备采购信息涉密查询点落户上海,建成首家空军航空橡胶化工产品试验验证中心。

    促进军工溢出,推动创新发展。支持军工单位加大军工优势技术向民用领域溢出,发挥军工技术对高端产业的带动作用,支持科创中心建设。如大飞机、大型水面舰艇,以及兵器工业、中核集团、国核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上海;上海航天八院发挥航天科技工业高端装备轻量化技术优势,推进上海利正卫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高端装备轻量化镁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建设。

    推动设施共享,开展学科共建。协调相关单位建立军工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推动军工科技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鼓励和支持民用相关设施经改造用于国防科研生产。今年6月,上海市与国防科工局签订协议共建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在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军工特许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促进上海市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信息交流,促进需求对接。组织编写了《上海市新材料领域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共收录了101项先进适用的技术与产品向军队和军工集团推荐;梳理7项军工技术、75项重点技术与产品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组织上海大学、上海融军科技公司、上海优纳科技公司与海军装备部门对接。组织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暨成果展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