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2016-08-17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作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陕西把经济建设的“棋局”和国防建设的“战局”紧密统筹在全省发展的大局中。“十二五”期间,在完成国家重点任务的同 时,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6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9%,全系统民品产值年均增长15.04%。富 国与强军的铿锵旋律,成为陕西发展新乐章中的最强音。

    发展的机遇也是破题的压力

    作为革命老区、军工大省和国防战略大后方,在陕西的历史画卷中,军工有着格外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丰富,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

    作为我国重点领域军工产品战略性研发生产基地,陕西集聚大量军工科技资源,涵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和军工电子等六大军工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试验、生产体系。军民融合战略的推进,为陕西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2015年9月,西安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西部地区列入国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城市,被推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中,国家赋予西安的重要责任之一,是要通过3年努力,在军民深度融合、科技资源统筹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改革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现在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时刻”,陕西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原忠德说,“过去的军民融合主要是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实际自行探索,现在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我们信心大,压力也大。”

    压力来自为军民融合破题的重任。

    “我们的认识很明确,国防建设要放在首位。”原忠德认为,在军民融合的浪潮中,不能模糊了保军首责。“十二五”期间,陕西研制生产的一批重点武器装备列装部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陕西省内军品配套创历史新高。

    在为武器装备提供条件保障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军工科技的溢出效应,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是陕西作为军民融合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军民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军工相对封闭、民参军渠道不畅、军转民动力不足、军民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陕西要通过改革创新和产业融合双轮驱动,整合全省资源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塑造陕西竞争新优势。

    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相较沿海地带,在内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着地域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认为,“不能等,更没得靠,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向创新要活力。”

    陕西厚植军工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成果转化通道,越来越多的军工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2005年,陕西省政府、原国防科工委、西安市政府,依托西 北工业大学,与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四大军工集团及在其陕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研究院所与高校人才、大型实验设施与成果,集成 研发、孵化与工程化,提供筛选、孵化、投资甚至管理团队和技术人才培养储备等全产业链服务。近三年共实现成交技术转移项目24项,促成技术交易额2500 余万元。

    由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共建的西安科技大市场,是西安创新活力迸发的缩影:平均每小时新注册一家科技型公司;技术创新能力 位居全国高新区前三;三星、强生等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产出陕西省和西安市GDP的3.8%和13%……通过技术交易、设备共享等扶持措施, 西安科技大市场构建了以技术转移服务为核心的市场化平台服务体系,汇聚了900多家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7300多项技术成果、共享仪器设备9000多台 套。

    国内首个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正是由西安高新区与西安光机所共同孵化的一家小企业——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公司里,科研团队持股超过了50%,充分享有决策权,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红外血管显像仪目前远销欧洲、南美等地,企业年销售额超过700万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西安光机所和西北有色院是陕西省主推的“一院一所”创新模式。作为国防军工领域重点科研单位,西安光机所秉承“参股不控股、寓监管 于服务”的理念,在参股企业规模化可持续时,将股权重新转化为资本,反哺科研或接力孵化。目前已经孵化企业近百家。西北有色院采取的则是“三位一体、母体 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的创新模式,以国家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开题立项,以建设创新平台打通成果转化瓶颈,瞄准高端市场开发高端产品并以效益反哺科研。 研究院负责为控股公司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参与公司的决策,通过公司分红反哺对控股公司实行“战略管控”。

    近日《陕西省2016年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复制推广工作方案》印发,将在军工和民口科研院所各确定15家试点单位,推广“一院一所”模式。

    壮大军民融合产业

    近年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为陕西省政府和各地政府政策与资金扶持的重点:省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并正在筹建基金,西安市已建立了军民融合基金,宝鸡市把 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工业发展规划,汉中市制定了航空智慧新城产业发展规划,渭南市出台了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

    “十二五”以来,在陕军工单位投资或参股的各类民品企业达300多家,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0多家。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转化开发民用产品2000余种,其中300多种产品形成产业规模。

    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依托军工实力形成的航空、航天、兵器四大产业基地和船舶科技、军工电子、通用航空、航空装备制造、航空维修服务、军民用新材料等园区,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条件完善、集群效应凸显的发展态势。

    西安高新区是我国军工资源最为聚集的区域,11大军工集团中有8家在这里投资布局。依托国防科技资源集群优势,西安高新区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设 立50亿元军民融合发展引导基金,启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推进军民资源的共享和融合,把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5年底,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 900亿元。预计到2020年,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军民融合类上市企业超过20家。

    陕西省国防科工办副处长朱兆飞介绍,“目前陕西省的军民融合产业结构中,军品与民品比重较部分省市的3:7甚至2:8,仍有差距。‘十三五’期间,将加大民品发展力度,在整体规模做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民品比重。”

    陕西省从事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的民口企事业单位300多家,配套产品涉及各军兵种,配套单位涉及各大军工集团。天和防务是陕西省本土培育和成长起来的企 业,也是我国第一家上市的全军品民参军企业。公司三大核心技术,雷达探测技术、光电探测技术和海洋探测技术都是军民通用技术。比如机场场面监视雷达、飞行 器安全起降监视系统、机场场面安全监视系统等产品,都是把军用雷达探测和光电探测技术应用到通航领域。目前,天和防务已经形成50多款军民融合产品,装备 并出口多个国家。预计“十三五”末,军民融合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0亿元。

    根据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 案》,到2018年,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呈现军民融合重点突破、创新改革效应凸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人才加速聚集、经 济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届时,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必将让陕西这个历史悠远的地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