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局张志华:系统用好才是关键
    2009-09-27 中国信息主管网

        乍一听“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很多非沿海11省的人们可能会产生一种高端且神秘的印象。的确,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要求建立的系统,它神秘在于管辖的不是内陆而是更为广袤的海洋资源——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进一步了解它,你会发现这套系统的惠民特性,对于规范行业用海,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用海矛盾,形成良好的海域开发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访期间,该系统业务化运行工作负责人,国家海洋局海域和海岛管理司论证监管处处长张志华向中国信息主管网记者展示了“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模拟演示了如何使用这套系统进行海域使用管理的数字化办公、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并讲述了自己在组织业务化试运行工作中的体会和设想。
    让“用海”规范起来 
        海域使用管理是什么?拿一个大家较为熟悉的土地使用来作类比,老百姓对土地使用权并不陌生,国家的每一份土地的用途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归谁使用,土地使用者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使用这一份土地等,这都属于国土管理的范畴。通俗地理解,国家海洋局要管理的便是海域开发利用问题,涉及渔业养殖、港口航运、旅游娱乐、海洋能源等多个行业。随着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全国海域使用秩序逐步得到了规范。 
        海洋管理比陆地管理更为莫测和复杂,因此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由于海域空间范围大、海域使用类型复杂,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的监视监测制度,使国家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海域使用的实际状况,对海域使用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减少局部地区海域使用布局不合理、海域资源浪费、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国家海洋局于2006年开始决定建立这套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通过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海域管理部门能够对海域使用状况进行立体、动态监视监测。但目前这套系统不仅仅是IT的事儿,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其能成功地业务化运行。”张志华介绍道。从2006年开始,历经规划设计、建设试点、全面建设等阶段,这套系统已经基本建成。为更好地推进系统业务化运行工作,国家海洋局于2009年5月专门成立论证监管处。
    图像化管理的系统 
        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的国家指挥中心设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号国家海洋局。这个系统主要运行在大连的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的服务器上,业务管理人员可以从国家指挥中心的任意一台笔记本电脑中登录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将系统同步显示在占据指挥中心整面墙的高清显示屏和环绕会议桌的多个平板电视上,并可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11个省级和49个市级的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协同办公。 
        为了支撑业务工作,系统构建了三大应用子系统:分别是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指挥与办公子系统、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业务管理系统、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子系统。据张志华介绍,第一个是监控与指挥办公系统,运行于海域管理部门,采用B/S架构,行政人员可以用其进行综合监控及决策指挥、日常海域使用办公管理等工作;第二个是业务管理系统,主要运行于各级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作为各级中心开展动态监视、监测日常工作的业务平台,采用C/S架构,主要是各级监管中心的技术人员使用。业务管理系统功能比较多,涵盖了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等工作。第三个子系统则主要用于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 
        在“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中,GIS平台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该系统承担视频会议、监视监测、政务管理、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等五大功能。除了视频会议功能,其他都涉及到GIS数据应用。“比如,在办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时,系统可以显示所在海域的遥感影像数据,并将大量的海域使用现状、海洋功能区划等矢量数据叠加其上。”张志华表示,“必须利用GIS基础软件平台开发专用的业务部件集成到系统中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后期的系统建设、更新与维护,国家海洋局在对比了多家国内外GIS平台之后,选择的不是国外平台,而是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GIS平台。张志华认为通过近两年的实用效果看,国产GIS产品能够满足需求,而且国内企业的售后服务也比国外公司及时到位。此外,基于GIS平台的三个子系统采用的是一体化设计,一致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开发平台及使用平台;模块化的设计便于后期的系统更新和维护。
    建好了,如何用得好? 
        系统建好之后,并不一定能够用好。在这方面国家海洋局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据张志华介绍,国家海洋局采取了不少措施来保障系统的应用: 首当其冲地就是全国成立了三级监管中心,建立了市级和县级地面监视监测业务队伍。从机构上保障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工作。并且,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各级监管中心是为各级海域管理部门服务的,接受同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上级监管中心的业务指导。 
        其次,国家海洋局拟出台一个“系统业务化运行考核管理办法”,将于下半年发布实行。既然是考核,那就有任务、有奖惩。“我们主要对全国各级部门软硬件维护情况、地面监视监测和数据整理上传3个指标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各级部门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并直接各级部门来年的运营经费挂钩。”张志华表示。
    怎么做好数据大集中 
        “数据大集中”对于不少政府部门、央企来说都是一个较难的课题。自2009年初进入业务运行阶段以来,“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碰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数据。要收集的数据一共有4类:遥感数据、基础地理数据、项目审批数据、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前两类由总局统一制作,因此数据源比较丰富;而后两类需要自下而上汇总和管理,但因为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数据准确性、完整性有待提高,因此数据入库前的整理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这个问题,国家海洋局的解决办法是从技术、管理体制上着手。 
        在IT技术上,采用分布式的数据库存储,针对国家、省级、市级三级数据库制定统一的数据库建设规范,并由总局编制数据处理规范和教程推行到省、市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为运营该系统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软硬件的专网,连接国家、省、市三级监管中心和海域管理部门,保证数据传输的通畅和安全。同时,开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统一配号管理软件平台,在GIS平台上集成了一个软件模块辅助执行,实行“以号管证、以证管海”因为海域使用审批数据是海域管理的核心数据,并且反映在海域使用权证书上。通过国家海洋局统一编号将所有信息都收录进系统来。另外,国家统一开发和部署了基本软件模块,并将海域管理部门的用海审批系统集成进来,有效保障了基础数据的完整性,使得多种软件系统并存、混乱的局面得到改观。 
        在管理体制上,国家海洋局首先确定在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由海域管理司总负责,对系统具有绝对的管理权;其次在业务上也要统一管理,系统在业务上由国家使用动态监管中心总负责,同步数据中心和网管中心在业务上必须要服从国家使用动态监管中心的领导和协调。最后是政策上要统一,这三个中心都有制定政策的权利,但同时也要负责政策的实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统一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后期的系统建设、更新与维护,国家海洋局在对比了多家国内外GIS平台之后,选择的不是国外平台,而是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GIS平台。张志华认为通过近两年的实用效果看,国产GIS产品能够满足需求,而且国内企业的售后服务也比国外公司及时到位。此外,基于GIS平台的三个子系统采用的是一体化设计,一致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开发平台及使用平台;模块化的设计便于后期的系统更新和维护。 
        鉴于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在国家、省、市三级体系的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并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张志华认为他接下来的关注重点是,如何真正发挥系统的作用,为管理服务。具体包括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加强县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能力,与现有的海域管理体系相适应。“县级其实是海域管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层次,大量的养殖用海都由县级政府审批,养殖用海数量庞大,与渔民生活密切相关。”张志华补充道。 
        第二, 完善各级数据库建设,丰富本地数据内容,实现历史数据的数字化。 
        第三, 通过卫星航空、地面监视、监测等手段,全面了解重点区域、重点在建项目的海域使用情况 
        第四, 通过对监视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定期行程地面监视、监测报告,综合评价报告、年度公报等,为海域使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