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科研创新团队
    2013-05-17 解放军报

        他们背上行囊,又一次出发了。

        这是第几次出征?无人记得。这次要走多远的路?无法丈量。

        只有一串数字印刻着他们在西北大漠戈壁、雪域高原的闪光足迹——

        8年间,37项创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4次获国际发明奖,取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

        他们,是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科研创新团队,2012年底被四总部表彰为“军队科技创新群体”。

        贺兰山下,一场演习激战正酣。指挥所里,指挥员眼前的地图不再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线,而是山河交错、沟壑纵横的三维立体画面。参谋王伟告诉记者:“三维动态显示战场环境,使指挥员决策更加快捷科学,作战指挥效率成倍提升。”

        这套“三维立体标绘系统”就是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研制的,总部专家评价:“该成果使军事标绘跨入了一个新时代。”然而,谁能想到,如此“划时代”的创新成果,竟然源自官兵的牢骚话——

        4年前,某部参谋冯海波以自己最快的速度标图,依旧赶不上演练节奏。挨了批,他抱怨道:要是能让地图逼真些,标图也不会这么麻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旁的中心主任王明孝陷入深思:未来作战节奏越来越快,一张地图、一支笔的保障手段已远远落后,打造一个三维实时交互指挥平台刻不容缓。他召集地理仿真、三维动画等近10个专业的技术人员,昼夜加班,攻克上百个技术难题,并与其他专家联合,在全军率先开发出集三维立体显示、作战动态标绘和推演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系统。

        去年4月获得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金奖的新型无辐射夜光地图,其研制过程就体现了这个科研团队敏锐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

        “这种地图能够吸收转变光能、热能、太阳能等,在黑暗条件下实现自发光,使夜间看图如同白天。”该中心数字摄影队队长申亚鹏对记者说:“这个项目是在报纸上的‘豆腐块’中发现的。”

        2010年8月14日,《科技日报》刊发一条简讯:兰州大学王育华教授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长余辉环保发光材料,可用于黑暗环境中的警戒指示照明。 

        “这种材料能否用来制作夜光地图?”这则消息使在外出差的王明孝眼前一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电力设施损毁,缺少照明,部队夜间救援和指挥使用纸质地图时受到很大限制,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一直在琢磨研制自发光地图的事情。王明孝和科研团队反复试验,50多次改变制造工艺,最终研制出发光地图。

        “战斗力建设的难题就是科研课题。”王明孝介绍说,该中心与军区各部队建立起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所有科研课题都来自训练一线,创新成果全部实现了战斗力转化——

        高原高寒地区动态测绘技术,解决了高原战场快速精确定位的难题;

        高清快速测图技术,让变幻莫测的真实战场与数字战场“无缝接轨”;

        某兵要信息系统,把千里疆域一“网”收……

        “你能想到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我们每个人都立过遗嘱。”野外勘测跑了大半辈子的总工程师董北平感慨地说。

        那年,该中心担负西北地区兵要信息系统研发工作。为采集数据,11名技术骨干写好遗嘱,挺进无人区。高寒作业的艰辛超乎想象。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队长马怀武为了测量一组数据,爬上一座海拔4600多米的陡峭冰峰。他跪在山坡上作业,突然一阵大风吹来,他连人带仪器滚下了山坡,幸好被山坡上一块巨石挡住,命是保住了,但头部、背部摔得鲜血淋漓。

        在该中心,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几乎人人都有——

        测量中俄边境的友谊峰,主任王明孝差点命丧边疆;在某边疆地域测绘时,业务处长刘兴科曾跌入浑浊激流;为获得一座海拔5000多米山峰的坐标信息,高工任建波携带器材登上峰顶,完成作业后累得几近休克……

        “首先是战斗队,然后才是科研团队。”该中心政委许仕敏意味深长地说:“对祖国的忠诚,是推动我们创新最强的引擎。”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