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科技集团数字农家书屋助力新农村建设
    2012-03-13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30个年头,很多中国人腰包鼓了,内心却空虚了。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念。“文化”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被很多人视为“文化体制改革和精神衣钵回归”的风向标。

      对于手拿iphone4随时都能享受“信息盛宴”的人而言,可能很难想象,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居民的阅读条件还停留在30年前,读书、读报这些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那儿依然难以保障。传统农家书屋的普及,在边远贫困农村面临举步维艰的境遇。

      杜威是湖南省一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他们那的农家书屋就设在他家中。5年前,农家书屋已经“落户”,为了便于农户阅读,他特意把家里最敞亮的客厅腾出来专门做阅读室。然而他发现来他家里借阅的农户少之又少。5年时间过去了,放在书架上的还是最初那些“原始股”,报纸、杂志还是5年前的“存货”。书本上那一层厚厚的尘埃,似乎在提醒人们它们已经被“冷落”太久。

      这就是传统农家书屋“落地”中国农村最现实的写照。“听说现在国家在推广‘数字农家书屋’,农户能用家里的电视看书读报,和城里人一样看大片。真希望‘数字农家书屋’能早点进我们村。”杜威告诉记者。

      如今,农家数字书屋已经在陕西、湖北、福建、宁夏、云南等地变成现实。据航天数字传媒公司集团项目部介绍,去年他们已经完成了5000多个行政村的布点工作,并计划在今年完成3~5个行政村的布点工作,力争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受益。

      “一台电视、一个卫星高清播放机、一幅天线,就能让受众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该公司集团项目部副总经理柴佳林告诉记者,利用卫星传输技术,能够解决数据传播同步问题,同时农村朋友也能在家利用电视手段“因地制宜”地看到自己喜欢的报刊和视频节目,有利于弥合城镇与农村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

      柴佳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户农家书屋的前期投入是2000元,随后一年的维护费用是1000元。按照一个行政村100户居民来计算,抛开先期的设备费用不算,一户每年只需支付10元钱,就能看到同步的报刊、视频,与传统农家书屋比,数字农家书屋的高性价比,毋庸置疑。

      鉴于数字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中国卫通公司等领导指示,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把该项目定位为“公益项目”,用“低利润甚至是零利润”来扶持该项目,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做点实事。

      去年,数字农家书屋顺利落户云南,将试点地区选在瑞丽市。沿着滇缅线实地调研了当地农户贫瘠的文化生活后,航天数字传媒公司上下更是深感责任重大。

      在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山区,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几乎为零。文化纽带在这里完全缺失。处于“桥头堡”地带的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就是这样一个边境城市,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然而由于远离文化中心,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容易产生文化迷茫,也比其他人更需要先进的文化生活来滋养和凝聚。

      自2009年数字农家书屋项目全面启动以来,尽管已在众多农村“落地生根”,但其发展进度和推进速度依然不如人意。

        一方面是广大农户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另一方面是项目实施团队对数字农家书屋推广的信心与责任,表面来看,一切似乎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的数字农家书屋,为何会遭遇“现实瓶颈”?

      原来,尽管数字农家书屋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大力支持的项目,而该项目本身也是一项带有公益色彩的行为,但在和地方政府接洽的过程中,它又很容易被看成是一个公司的“商业行为”,因此需要项目团队进行反复沟通、协调。而以目前有限的团队力量,这样的工作模式显然难以收到“遍地开花”的结果。

      一项承载了民族责任、惠及8亿农民的项目,仅靠一支10多人的团队一个行政村接一个行政村地去“占领”,显然不太现实。

      正如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郑铸东所言:“我们希望全社会像支持‘希望工程’、‘母亲水窖’这些公益事业一样,来看待数字农家书屋的推广,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为农户文化生活的丰富尽一份力。从细微来说,是为了让他们有报刊可读、有电影可看;从长远来看,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更加坚实。而从这点来看,数字农家书屋的推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希望在全社会的支持下,航天数字传媒推广的数字农家书屋能够走得更远。”(黄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站点导航